top of page

下肢靜脈曲張

下肢靜脈曲張|中醫 炎炎夏日,不少男女老幼都已穿起恤衫短褲來迎接夏天,女士們亦因此更注重雙腿外觀保養。部份女士看到自己的雙腿有明顯的血管顏色顯現,誤以為自己患上下肢靜脈曲張而急忙求醫,結果只是虛驚一場。究竟什麼是下肢靜脈曲張呢? 下肢靜脈曲張是指下肢靜脈出現擴張、扭曲與凸起,主要是因為靜脈壓上升、靜脈瓣功能不全、靜脈壁失去彈性而引起。多數與個人因素如懷孕或肥胖、家族病史、長時間站立或坐着、其他病症併發有關。 中醫的“筋瘤”相當於西醫的下肢靜脈曲張,早於明代的《外科正宗》記載:“筋瘤者,堅而色紫,壘壘青筋,盤曲甚者結若蚯蚓。” 而清代的《醫宗金鑑》亦有記載:“本病乃先天禀賦不足,筋脈薄弱,加之久行久立,過度勞累,進一步損傷筋脈,以致經脈不合,氣血運行不暢,血壅於下,瘀血阻滯,脈絡擴張充盈, 日久交錯盤曲而成,類似瘤體之狀。”可見中西醫學對於此疾病的認識是十分相近,均是與循環障礙,血管脈絡受到影響破壞而形成顏色青紫,突出如蚯蚓狀的瘤管。 根據現代醫學的臨床分級可將下肢靜脈曲張分為7級,如下: 0級:無可見或觸及的靜脈疾病體征 1級:有毛細血管擴張,如蜘蛛網般的網狀靜脈 2級:可摸到如小蚯蚓狀的靜脈曲張,酸、硬、脹、麻、腫、痛等的症狀交替或同時出現 3級:蚯蚓狀的靜脈曲張加重,足踝有水腫,運動時疼痛加劇,有時靜止時疼痛,夜間加重; 4級:有靜脈疾病引起的皮膚改變,如色素沉著濕疹脫屑和皮膚硬化等 5級:有靜脈疾病引起的皮膚改變和已癒合的潰瘍 6級:有靜脈疾病引起的皮膚改變和正發作的潰瘍 中醫則將此病分為三個證型,如下: 1.勞倦傷氣:久站久行或勞累時瘤體增大,卞墜不適感加重;常伴氣短乏力,脘腹墜脹,腰酸;舌淡,苔薄白,脈細緩無力。 2.寒濕凝筋: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輕度腫脹;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長;舌淡暗,苔白膩,脈弦細。 3.外傷瘀滯:青筋盤曲,狀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腫脹疼痛;舌有瘀點,脈細澀。 普遍而言,女性皮膚較為白皙,體表血管因此較為明顯易見,但並非所有情況都符合患上靜脈曲張的診斷。相反,男性因皮膚黝黑,容易忽略初期血管出現的網狀靜脈,反而延後治療。一般來說,中醫治療處方溫陽補氣、活血通絡為主的藥物及運用針灸治療,必要時或需接受刺血療法,而通常臨床四期或之前的分級的中醫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如有任何疑問想進一步諮詢,可向註冊中醫師查詢。 #下肢靜脈曲張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下肢靜脈曲張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