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脹中醫防治
胃脹|中醫 時近聖誕新年,我們少不免出席各種派對,進食佳餚美酒,在感受節日氣氛的同時,亦會對我們的脾胃造成負擔,因此,佳節過後,經常會出現因「食滯」、「胃脹」、胃痛而前來求診的患者。 這次先講講因飲食不節而出現的其中一種脾胃病,胃脹,中醫稱為「胃痞」,一般按之柔軟,壓之不痛,望之無脹大之形。我們的正常飲食入於胃後,經胃的初步消化後,水穀中的精氣經脾的升清功能轉輸至身體各部分使用,而水穀中的濁氣則通過胃的順降功能輸送至腸道,再轉成糟粕排出人體。一旦我們飲食不當,暴飲暴食,過食生冷、煎炸,就會損傷脾胃,以致食穀不化,阻滯胃脘,脾胃功能失調,氣機升降失常,就會出現胃痞。此外,脾胃受損,食穀不化而成痰濕,或進食生冷、飲酒,釀生痰濕、濕熱,與氣搏結,交阻於胃脘,亦會導致升降失司,形成胃痞。 治療上胃痞以通調氣機,調理脾胃功能為要,再按其不同性質辨證施治。飲食積滯的要消食和胃,行氣導滯,常用中藥有神曲、山楂、麥芽等;痰濕、濕熱阻滯的要清熱利濕,化痰消脹,常用中藥有蒼朮、厚朴、扁豆、砂仁等;脾胃虛弱的要健脾益氣,常用中藥有黨參、白朮、山藥(淮山)等。 除中藥外,針灸及穴位按摩亦常用於治療胃痞。選穴一般以脾經、胃經及腹部穴位為主。常用的穴位包括位於腹部的中脘穴(位置:胸骨的下端與肚臍直線的中點)、屬於胃經的足三里穴(位置:小腿上,髕骨韌帶外側凹陷中下約四個手指,距脛骨前緣一橫指)及心包經的內關(位置:手腕內側,腕橫紋後,往上臂約三指寬的中央處,在兩筋中間)。按摩穴位時,可以指腹點按穴位,每穴按3-5分鐘,每天1-3次。 預防勝於治療,要預防脾胃病,就要從日常生活著手,特別是飲食方面的調攝。首先,飲食要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其次,應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進食過量生冷、煎炸油膩、辛辣的食物,少喝酒,以免損傷脾胃。此外,勞倦傷脾,因此平時亦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操勞,以保護脾胃。 # 胃脹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