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中醫
承接上篇談了服藥時間、辨時服藥和服藥溫度,現再說說關於服中藥後的護理。
1.藥後起居:囑患者稍許休息,以利藥物吸收。解表藥服藥後宜臥床加蓋衣被,避風寒。服散寒藥注意保暖。
2.病情觀察及護理:服藥後觀察用藥反應,必要時做好記錄。如服用解表藥患者應觀察汗出情況,以遍身微微汗出,邪隨汗解為宜,及時用乾毛巾擦乾汗液,汗止後及時更換衣被,避風寒。若汗出不徹,病邪不解,宜繼續服藥。若汗出過多,易致津傷氣耗,引髮變證,應立即處理;服湧吐藥後要觀察嘔吐物的性質、量和嘔吐次數;凡服用瀉下、利水滲濕之類方藥,應密切觀察二便次數、色、質、量及伴隨症狀,如腹痛的性質、程度等;服排石湯還要注意有無結石排出;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要向患者或家屬告知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不適,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脈像是觀察疾病變化的重要體徵,藥後脈轉平和,表示病邪已祛,正氣漸復,疾病向愈。
3.飲食護理:中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主張熱證患者用寒藥治療的同時,食物應選用寒涼之品。同樣,寒證患者使用熱藥治療時也應給予溫熱性食物。因藥物和食物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若食藥性味相投則食物能協助或增強藥效,反之食物便會降低藥效。《傷寒論》注重用食物輔助藥物,以增強療效。如服桂枝湯後啜熱粥,取其助藥力以外散;服理中湯後飲熱粥,取其助藥力以內溫。四逆散、五苓散、半夏散皆以「白飲和服」,白飲即米湯,功能養胃和中,可以減輕藥物對胃腸的刺激。另外,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生冷之品。催吐藥服藥期間應暫禁食,待胃腸功能恢復後再給少量流食或易消化食物以養胃氣;寒下藥適用於里熱證,忌同時服用辛辣、滋補藥,待燥屎瀉下後再給予米湯等養胃之品;服清熱藥可鼓勵患者食蔬菜水果等生津解渴之品;服消食導滯劑期間飲食勿過飽,以免降低療效;補益類藥在飲食調護方面應對證進食,期間忌食蘿蔔、濃茶、咖啡等,以減緩排泄,促進吸收。
在中醫辨證施治的前提下,正確實施中藥服藥方式與藥後護理是合理用藥的具體體現,能夠使藥物發揮最大療效,關乎疾病的轉歸,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