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黃頴芝醫師

中醫藥治療胃酸倒流


胃酸倒流|中醫


香港位於嶺南地帶,長期濕熱的環境易影響脾胃運化。而普遍香港人工作忙碌,壓力大又食無定時,就更易出現各種脾胃問題,例如胃痛、胃脹、胃酸倒流等。今日我們就主要同大家分享中醫如何治療胃酸倒流。胃酸倒流的常見症狀包括反酸、胃灼熱感、胸口灼熱感、胸痛等,而其誘因則包括進食過急過飽、飯後立即睡覺及肥胖等。


而在中醫角度,胃酸倒流與脾胃及肝關係密切。正所謂「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納而脾主運化,食物依賴脾胃運化,再化生成有用的氣血以滋養身體。但如果脾胃受損,便易致脾失健運而衍生各種脾胃病。而肝主疏泄,肝鬱氣滯則易橫逆犯胃,導致胃失和降而見胃酸倒流。


臨床上常見的証型包括肝氣犯胃、宿食停滯、脾虛濕滯、寒濕内阻等。肝氣犯胃的症狀包括吞酸時作、胃中見灼熱感、胸脅滿痛、心煩易怒等;宿食停滯者則除吞酸及胃灼熱感外,亦伴脘腹悶滯、口氣重、大便或溏黏不爽及味重、舌苔厚膩等;脾虛濕滯的主要特點則見吞酸、腹脹、胃口不佳、面色萎黃、大便溏爛等;寒濕内阻型則多見吞酸、胸悶脘痞、不思飲食、舌苔白厚膩等。


在治療上,常用的中藥包括海螵蛸、貝母、陳皮、柴胡、砂仁、黃芩等,按照患者的病情而辨證論治。而針灸亦是常用的治療手段。針灸上可以取脾經、胃經、肝經、膽經及三焦經的穴位,例如足三里穴、陰陵泉穴、外關穴及太冲穴等,取其調理脾胃、疏肝解鬱、疏通三焦的效果。而臨床上腹針亦是治療脾胃病的常用針法,例如取「引氣歸元」的中脘穴、下脘穴、氣海穴、關元穴及「 腹四關」的滑肉門穴、外陵穴,以達到調理脾腎及通調氣血的效果。而大家於消化不良、胃痛、胃脹、胃酸倒流時可試按中脘穴(前正中綫上,臍上4寸)及内關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可按摩2-3分鐘,有和胃降逆、消食導滯之效。孕婦按壓穴位前請咨詢註冊中醫。


而在預防調攝中,建議大家應該: 1. 清淡飲食,避免進食辛辣、刺激、肥膩、甜膩、生冷等食物

2. 放鬆心情,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熬夜

3. 避免進食易脹氣食物,例如芋頭、 豆漿、番薯等。

4. 飲食定時,避免過飽、過餓,或進食過急

5. 避免進食後立即躺下、入睡


#胃酸倒流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