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望肢體知健康

吳承凭醫師



望診|中醫


軀體部的簡易望診包括頸項、胸、腹、腰、背及前後二陰的診察。望四肢主要是診察手足、掌腕、指趾等部位的形態色澤變化。


望頸項部

頸項是連接頭部和軀幹的部分,其前部稱為頸,後部稱為項。頸項部的望診,應注意外形和動態的變化。

外形變化

頸前頜下結喉之處有腫物和瘤,可隨吞咽移動,皮色不變也不疼痛,纏綿難消,且不潰破,為頸癭,俗稱“大脖子”,即甲狀腺腫大。

頸側頜下腫塊如壘,累累如串珠,皮色不變,初覺疼痛,稱為瘰癘。

動態變化

頸項軟弱無力,稱為項軟。後項強直,前俯及左右轉動困難者,稱為項強。

睡醒之後,項強不便,稱為落枕。

頸項強直,角弓反張(背肌的強直性痙攣,使頭和下肢後彎而軀幹向前呈弓形的狀態),多為肝風內動。


望胸部

膈膜以上,鎖骨以下的軀幹部稱為胸。望胸部要注意外形變化,正常人胸部外形兩側對稱,呼吸時活動自如。

小兒胸廓向前向外突起,變成畸形,稱為雞胸,多因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骨骼失於充養所致。

肋部硬塊突起,連如串珠,稱為佝僂病,多因腎精不足引起骨質不堅,骨軟變形。

乳房局部紅腫,甚至潰破流膿,稱為乳癰,多因肝失疏泄,乳汁不暢,乳絡壅滯而成。


望腹部

膈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軀幹部稱為腹。腹部望診主要診察腹部的形態變化。

若腹皮繃急,脹大如鼓者,稱為臌脹,其中,立、臥位腹部均高起,按之不堅者為氣臌;若立位腹部鼓脹,臥位則平坦,攤向身側,屬水臌。

嬰幼兒臍中有包塊突出,皮色光亮者稱為臍突,又稱臍疝。


望背部

由項至腰的軀幹後部稱為背。望背部主要觀察其形態變化。

如脊骨後突,背部凸起的稱為充背,常因小兒時期失天不足,後天失養,骨失充,脊柱變形所致。

癰、疽、瘡、毒,生於脊背部位的統稱發背,多因火毒停留在肌膚而成。


望腰部

季肋以下,髂脊以上的軀幹後部稱為腰。望腰部主要觀察其形態變化。

如腰部疼痛,轉側不利者,稱為腰部拘急,可因寒濕外侵,經氣不暢,或外傷閃挫,血脈凝滯所致。

腰部皮膚生有水瘡,如帶狀簇生,累累如珠,稱為纏腰火丹,就是帶狀皰疹。


望前陰

前陰又稱下陰,是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總稱。前陰有生殖和排尿的作用。

陰囊

陰囊腫大不癢不痛,皮澤透明,稱為水疝。陰囊腫大,疼痛不硬,是稱為頹疝。

陰囊內有腫物,臥則入腹,起則下墜,稱為狐疝。

陰莖

陰莖萎軟,縮入小腹者稱為陰縮,多因陽氣虧虛,外感寒凝經脈而成。

陰莖硬結,破潰流膿者,常由感染梅毒所致。

女陰

婦女陰中突物如梨狀,稱為陰挺,就是子宮下垂。因中氣不足,產後勞累,升提乏力,致子宮下墜陰戶之外。


望後陰

後陰即肛門,又稱魄門,有排大便的作用。後陰望診要注意脫肛、痔瘺和肛裂。

肛門上段直腸脫出肛外,稱為脫肛。

肛門內外之周圍有物突出,肛周疼痛,甚至便時出血者,稱為痔瘡。

痔瘡潰爛,日久不愈,在肛周發生瘺管,管道或長或短,或有分支或通入直腸,稱為肛瘺。肛門有裂口,疼痛,便時流血,稱為肛裂。


望手足

手足關節僵硬,屈伸不利者,多因寒凝經脈。其中,屈而不伸者,是筋脈攣急;伸而不屈的,是關節強直。

手足振搖不定,是氣血俱虛,肝筋失養,虛風內動的表現。

四肢肌肉痿縮,多因脾氣虧虛,營血不足,四肢失榮之故。

半身不遂稱為癱瘓。

足痿行走不便,稱為下痿證。

小腿前面腫或足背腫,指壓留痕,都是水腫之症。

膝關節腫大而大腿和小腿瘦削,稱為鶴膝風。


望掌腕

掌心皮膚燥裂,疼痛,迭起脫屑,稱為鵝掌風。


望指趾

手指攣急,不能伸直者,稱為雞爪風。

指趾關節腫大變形,屈伸不便,多系風濕久凝,肝腎虧虛所致。

足趾皮膚紫黑,潰流敗水,肉色不鮮,味臭痛劇,稱為脫疽。


#望診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