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中醫
肺炎肆虐已經兩年,在疫情的陰霾下,大家都處於膽戰心驚的狀態,不少朋友更在這段期間患上情緒病,引起身體各種不適。愚在門診上也遇到不少朋友因而就診。其實不論疫情與否,情緒病在香港甚至全世界也是越來越多發的疾病,防治該病是需要重點研究的。
在中醫角度中,人的精神活動是在“心神”的主導作用下,臟腑功能活動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綜合反應。古代中醫養生家是把調養精神作為養生壽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藥,《淮南子》說:「神清志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欲,養性之末也」。 《素問·上古大真論》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養生貴乎養神」,不懂得養神之重要,單靠飲食營養、藥物滋補,是難以達到健康長壽目的的。由於人的精神活動是在「心神」的主導作用下,臟腑功能活動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綜合反應,所以精神調攝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問題。
一、清靜養神
清靜,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神氣清淨而無雜念,可達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此處之「清靜」是指思想清靜,即心神之靜。心神不用不動固然屬靜,但動而不妄動,用之不過,專而不亂,同樣屬於「靜」。思想清靜主要是思想專一,排除雜念,不見異思遷,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專心致志地從事各項工作、學習。
《內經》從醫學角度提出了「恬淡虛無」的養生防病思想。 《素問·上古天真論》:「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這裡從內外兩個方面揭示了調攝的重要原則。對外,順應自然變化和避免邪氣的侵襲;對內,謹守虛無,心神寧靜,這樣外禦內守,真氣從之,邪不能害。可見,「恬淡虛無」之要旨是保持靜養,思想清靜、暢達情志,使精氣神內守而不散失,保持人體形神合一的生理狀態,有利於防病去疾,促進健康。
二、清靜養神的方法
1、少私寡欲 少私,是指減少私心雜念;寡欲,是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嗜欲。老子《道德經》主張:「見素抱朴,少私寡欲。」《內經》指出“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因為私心太重,嗜慾不止,慾望太高太多,達不到目的,就會產生憂鬱、幻想、失望、悲傷、苦悶等不良情緒,從而擾亂清靜之神。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導致氣機紊亂而發病。如果能減少私心、慾望,從實際情況出發,節制對私慾和對名利的奢望,則可減輕不必要的思想負擔,使人變得心地坦然,心情舒暢,從而促進身心健康。而要做到少私寡欲,必須注意下述兩點:一是明確私慾之害,以理收心。如《醫學入門·保養說》言:「主於理,則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悅,不求靜而自靜也」。二是要正確對待個人利害得失。 《太上老君養生訣》說:「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萬物擾心,神豈能清靜?去六害養心神,確為經驗之談。
2、養心斂思 養心,即保養心神;斂思,即專心致志,志向專一,排除雜念,驅逐煩惱。 《醫鈔類編》說:「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神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衰老。」所謂凝神,即是心神集中專註一點,不散亂,不昏沉。可見,這種凝神斂思的養神方法,並非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毫無精神寄託的閒散空虛。因此,它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者是絕然不同的。從養生學角度而言,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凝神斂思是保持思想清靜的良方。隨著科學的發展,實驗已證明,清靜養神這種自我調節能保持神經系統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擾,使人體生理功能處於極佳狀態。要想取得保養心神之良效。必須具備心地光明磊落,誌有所專的品德。只有精神靜謐,從容溫和,排除雜念,專心致志,才能做到安靜和調,心胸豁達,神清氣和,樂觀愉快,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習和工作,而且能使整體協調,生活規律,有利於健康。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