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中醫
一、2015 乙未年春季的氣候特點與疾病預測
古人運用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理論,以天干地支曆法系統進行演繹,結合風、寒、暑、濕、燥、火,總結人在一年內生理、病理的變化,《黃帝內經》內的運氣七篇亦有記載。乙未年為「金運不及」年,與金相應的五臟為肺與大腸,不及即不足,人體肺臟、腸胃功能相應不足。根據五行生剋演化,土生金,金不及則土(脾和胃)濕太過;火剋金,金剋木,金弱所以「火乘木侮」,火(心和小腸)和木(肝、膽)都欺負金。
臨床可見疾病:
1. 肺臟相應不足,故可見胸悶、氣喘、咳嗽、喘息等肺病症狀;
2. 由於火氣得不到制約,人容易上火、發熱、頭痛,各種肺熱咳嗽、出血症也會很常見;
3. 由於上半年濕氣較重,春季多風,風濕相搏,可致風濕痹,腰痛、骨痛、神經炎症等痛症,風邪上犯頭部可至頭暈、頭痛;濕疹、癮疹等皮膚疾病亦多見;
4. 大腸屬金,脾胃屬土,金不足、土太多則脾胃失調,腸胃虛弱人士應多加注意飲食,不然可見胃脹、胃痛、泄瀉、便秘等情況。
二、養生注意事項
春天人體陽氣生發、毛孔開疏、氣血流暢,在養生方面也應與這些特點相適應:
1.注意起居,去寒就溫
春季多風,乍暖還寒,晝夜溫差大。依《內經》「春夏養陽」之旨,生活起居及作息安排上應以去寒就溫為原則。衣著方面,應以溫暖舒適寬鬆為佳,若衣著過於單薄則易感受寒邪,過於緊束則阻礙陽氣的升散。體虛易感之人須注意肩頸、背部的保溫,避免著涼。
2. 飲食有節,健脾溫陽
由於春天人體新陳代謝較冬天快,營養消耗相應提高,飲食宜甘而溫,富含營養,以「健脾扶陽」為原則,忌過於酸澀,宜清淡可口,忌生冷、肥膩、煎炸、辛辣之品,以免濕困脾胃,助熱生火。飲食不宜過飽,也不宜吃難消化的食品,否則會加重春困的現象,造成脾虛濕困--症見日間嗜睡,夜晚睡眠質素下降,胃口差,不思食,大便不淨感或大便爛,舌白苔厚,或兼有水腫、眼腫。可以多選用以下食物:紅棗、淮山、黨參、北蓍、雪耳、木耳、合桃、芝麻等。皮膚病患者在春天應少吃發物,如:貝類、蟹、蝦、筍、韮菜、辛辣、肥膩煎炸等物;關節痛的病人應注意少吃糯米、香芋、花生等滋膩之品。
3. 適量運動,鍛錬體魄
強身健體,鍛煉體魄,增強免疫力及抵抗力,降低罹患流感風險,而且運動使人氣血流通,不易疲倦。選擇戶外活動時,可根據自己年齡與身體狀況,運動量不宜過大,避免大汗淋漓而耗傷陽氣,以運動後精力充沛為度。
4. 陶冶性情,保持心境愉快
春季之養生貴在於調暢情志,養升發之陽氣,應順應春季「生」的特性。保持樂觀,避免抑鬱、焦慮、生氣等情緒及心理狀態。《內經》:「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洩」等,講的就是因情志失調而發病。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