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畢芷芯醫師

中醫藥治療腸易激綜合症

腸易激綜合症|中醫

香港人生活壓力大,很多人在緊張時會有胃痛、泄瀉,有時又會無故腹脹、便秘,長期因腸胃不調感到困擾。這些腸胃敏感或腸胃抽筋的情況在醫學上稱為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為IBS)。它是一常見的慢性和反覆發作的腸道功能性疾病,主要的症狀為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和大便形狀異常等;腸道容易受到外在和內在因素刺激,使腸胃蠕動功能失調。

臨床特徵

此病的臨床主要症狀:

1. 腹脹、腹痛,大便後痛楚緩解

2. 反覆發作,腹瀉或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

3. 大便性狀異常(硬便、稀或水樣便、黏液便)

4. 排便異常(排便困難、便急、排便不盡感)

5. 多有緊張、焦慮、心悸、多汗等精神神經症狀

6. 因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或精神因素而誘發

目前西醫關於腸易激綜合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現代研究認為它是由多個因素引起,當中包括精神心理壓力、腸道動力異常、神經及內分泌失調等,令腸道蠕動失調;腸道蠕動過慢就會出現便秘,太快則引致肚瀉,若然抽搐就會引起胃痛、腹痛。不能忽視的是,腸臟蠕動改變的誘因是情緒和壓力,所以睡眠質素差、生活壓力大的人容易患有本病。

根據IBS的臨床特點,中醫學將其歸納為「泄瀉」、「腹痛」、「便秘」等疾病範疇。中醫角度,腸易激的主要病因有飲食不節、外感時邪、情志失調、素體陰虛或陽虛,這些因素導致臟腑氣血失調,而出現氣滯、寒、濕、熱等內生的一系列病理過程,其病位主要在肝、脾胃及大腸,也與心腎有關。肝鬱脾虛是主要病機,同時脾虛、濕熱、寒凝、氣滯等虛實夾雜證候也是本病的病理特點。基於患者體質有異,文獻中以肝鬱脾虛證、肝鬱氣滯證、腸道津虧證、濕熱阻滯證、寒濕困脾證、脾氣虛弱證,以及脾腎陽虛證最為常見。

治療方面,現代醫學現時沒有任何治療可完全根治腸易激綜合症,主要針對臨床症狀選擇相應的藥物,但由於發病機制複雜並且藥物存在不良反應和安慰劑效應,西方國家超過一半的的患者尋求西藥治療後症狀改善並不明顯,以至於輔助療法越來越受到患者和臨床醫師的關注,其中就包括中草藥和針灸等傳統中醫藥療法。目前許多臨床報道與文獻研究,顯示了中醫藥治療腸易激綜合症的療效與優勢。中醫治療腸易激一般分為辨證分型論治、基本方加減治療、艾灸、針灸治療等。治法則為疏肝和胃,益氣健脾,化濕止瀉。

常見證型及常用中藥:

1. 肝鬱脾虛證

主要症狀:胸脅脹滿疼痛,善太息,精神抑鬱或心煩易怒,口苦咽乾,納食減少,腹脹便溏,腸鳴矢氣,或腹痛泄瀉或便秘。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瀉要方加減

藥物:白朮、白芍、防風、陳皮等。

2. 脾胃虛弱證

主要症狀:四肢乏力,水樣便,稀爛,胃脹、腹脹,面色萎黃或晃白。

治法:健脾養胃,化濕消滯

主方:參苓白朮散加減

藥物: 黨參、白朮、茯苓、砂仁、桔梗、山藥、扁豆、蓮子肉、薏苡仁、甘草等。

3. 脾胃濕熱證

主要症狀:脘腹痞悶,嘔惡厭食,肢體困重,大便溏泄而惡臭,小便短赤,面目或肌膚發黃,身熱而汗出不解,口氣。

治法:清熱燥濕,行氣和血

主方:葛根黃芩黃連湯合芍藥湯加減

藥物:葛根、黃芩、黃連、白芍、當歸、木香、大黃、檳榔、苦參等。

4.腸燥津傷證

主要症狀:大便硬、小便頻、大便結硬或數日不行或便出不暢,飲食小便如常,口乾口渴。

治法:潤腸通便

主方:麻子仁丸合增液湯加減

藥物:火麻仁、枳實、厚朴、大黃、芍藥、杏仁、玄參、地黃、麥冬等。

護理及調攝:

1.注意飲食:按時進餐、定時定量;少食生冷食物,少吃油膩的食物;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大蒜、蔥、芥末、酒、咖啡、汽水等,以及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牛奶或奶制品、蝦、蟹等。

2.改善生活習慣:要有足夠的睡眠;放鬆心情,盡量避免工作壓力過大。

3.加強鍛鍊,增進體質:經常運動是紓緩徵狀的好方法,可使人放鬆,並改善腸道運動。

4.建立排便習慣:便秘者除多飲水外,應養成定時排便習慣,並增加含纖維素多的食物。

5.注意腹部保暖:按摩並放置热水袋於腹部有一定作用。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