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林志恆醫師

我究竟寒底定熱底?


體質|中醫

體質|中醫

哩條問題,應該好多醫師都遇過。我有時反問「你覺得你係咩底」。病人搞笑地「我燥底」。

中醫講求相對性,有常態,才有病態。有常色,才有病色。當我們知道什麼是常,才會知道什麼是病。常,即恆常,正常,也可引申為我們的基本體質。基本體質與大自然相處融合,則健康快樂。然而,當基本體質與大自然失去應有平衡,則生病。

那寒底和熱底有什麼分別?寒底,當然是身體內在有不同程度的寒氣,故手腳冰冷,怕凍,情緒比較平靜,鍾意食熱野,大便較容易稀溏不成形,面色和舌色偏白等表現。至於熱底就是寒底的相反,手腳較熱,怕熱,情緒比較急躁,鐘意食凍野,大便較乾結,面色和舌色偏紅等表現。PS: 寒底千萬不要再食寒物(凡指凍野, 生冷野....)。熱底千萬不要再食熱物(凡指煎炸, 辛辣....)。

在這引申另一問題就是寒底的你就不要經常因為熱氣而常常食龜苓膏(清實熱為主。陰虛人亦不建議食龜苓膏)。

醫師們亦需要透過四診,才可知道病人的常,例如畏寒畏熱、汗出、大便等情況。「常」受到破壞,才會「病」。故生病時,我們當下的體質亦會跟著改變。例如本身是偏寒底的,經進食過量煎炸後出現咽痛,大便秘結,就會出現偏熱底。這是我們身體隨著生活習慣而產生的改變。另一方面,例如出生在熱帶地區,在寒帶地區成長,體質亦會隨著環境而改變。所以想帶給大家一個概念,體質是會改變的

大膽假設,如果我地可以好好維持當下的「常」與大自然的平衡,身體就會非常健康。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