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陳琪明醫師

淺談鼻鼽


鼻鼽|中醫

鼻鼽|中醫

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覆發作的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為主要症狀的鼻病,相當於西醫的變應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等疾病。

病因病機

本病以虛證居多,常見的病因多為肺氣虛弱,衛表不固,腠理疏鬆,風寒之邪乘虛而入,肺氣不利,津液停聚,肺開竅於鼻,鼻竅壅塞,而見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症。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肺氣的充足有賴於脾氣的充盈,脾虛則肺亦虛,而致生本病。另外,腎陽不足,腠理、鼻竅失於溫煦,以及肺經素有鬱熱,邪熱上犯鼻竅亦可發為本病。

天灸與鼻鼽

天灸,又稱藥物灸、發泡灸,是指以具皮膚刺激性的藥物,塗敷於指定穴位或患處,借助藥物的刺激性、藥性,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達到防治疾病目的一種療法,其適應症廣泛,當中尤以防治鼻鼽一疾功效卓著。

民間常見天灸的治療時間分別為三九天及三伏天。三九天的計算方法,是按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冬至的當天為「一九」,其後每九天一數,即冬至後的第九天為「二九」、第十八天為「三九」,三九天灸治療鼻鼽,是選擇冬季最寒冷、人體陽氣最弱的時候,以具有溫陽散寒的藥物配合穴位的作用,針對治療以虛寒型為主的鼻鼽。至於三伏天,則是按冬病夏治的理論,選於每年最炎熱、 人體陽氣最盛的時候,夏至始以干支紀日法的排列計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日常防治

1.按摩療法

患者可透過鼻部按摩,以疏通面部經絡,促進氣血流通,使邪氣得以宣泄,以改善鼻鼽之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症狀。

具體方法為先將雙手魚際按摩至發熱,然後以雙手魚際按於鼻樑兩側,自鼻根至迎香穴,往返摩擦至局部微熱感,或以兩手中指,反覆於鼻樑兩旁摩擦20-30次,令表裏俱熱,其後再由攢竹穴推按至太陽穴,亦以微溫為度,每天2-3次。

魚際:第一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迎香: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當鼻唇溝中。

攢竹:眉頭凹陷中,約在目內眦直上。

太陽: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眦之間,向後約1橫指的凹陷處。

2.中藥薰蒸鼻腔

可按病情揀選合適的中藥加水煎煮,用鼻吸入藥液蒸氣,以達到治療目的,如鼻塞明顯者,可選辛荑、白芷、薄荷等。

預防

因本病容易反覆發作,宜積極預防,

1.平素宜適當鍛鍊身體,以增強體質,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2.宜保持環境衛生,以及避免塵蟎、花粉等刺激;

3.避免過食生冷冰凍寒涼、魚蝦等腥葷易過敏之食物。

以上資料謹供參考,選用時請先諮詢註冊中醫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