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炎症性腸病
April 30, 2017

炎症性腸病|中醫
炎症性腸病(IBD)是指非傳染性、慢性發炎的腸道疾病。消化道任何位置都有機會出現潰瘍、腸道阻塞,甚至敗血症。
克隆氏症患者較常在年輕時發病。在近年,本港發病率上升7倍,每10萬人中就有約1.5人發病。
其主要症狀是腹瀉、腹脹、腹痛、黏液血便、體重降低。
炎症性腸病的主要類別是克隆氏症。
現時,治療克隆氏症的方法包括藥物及切腸手術。
香港中文大學亦開始夥拍澳洲及中國內地多個科研中心,研究找出炎症性腸病與患者的飲食習慣之間的關連。
中醫把此病歸類為腹痛、泄瀉、腸風
本病的發生可從外界感受濕邪,或長期因飲食所傷。亦有因情志不暢或者過度勞累。部分因於先天不足,消化力差等種種原因而導致脾胃受損、濕邪郁滯、壅滯腸間、氣血相搏、經絡受損而成。由於此病涉及日積月累的虛損和陳濕,因而每每纏綿難愈。
炎症性腸病為慢性病。治療需要循序漸進,切忌操之過急。一般需要先袪除體內的濕邪,分濕熱或寒濕,視乎情況也需要活血袪瘀。待邪去之後,就要轉用健脾益氣之品,或助陽或滋陰,鞏固脾胃之氣、提升腸道免疫,預防復發。
飲食調節方面,避免進食致生濕邪的食物,包括生冷、肥膩、濃味、煎炸、太甜飲品及食物。避免煙酒、辛辣等刺激腸道的食品。
平日可以配合健脾益腸的湯水,例如使用淮山、白朮、陳皮、芡實、猴頭菇等等食材。
我們期待中文大學未來的研究成果,作為指導患者飲食的進一步建議。
#炎症性腸病 #克隆氏症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