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梁希敏醫師

中醫治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中醫

炎症性腸病|中醫

炎症性腸病(IBD)是指非傳染性、慢性發炎的腸道疾病。消化道任何位置都有機會出現潰瘍、腸道阻塞,甚至敗血症。

克隆氏症患者較常在年輕時發病。在近年,本港發病率上升7倍,每10萬人中就有約1.5人發病。

其主要症狀是腹瀉、腹脹、腹痛、黏液血便、體重降低。

炎症性腸病的主要類別是克隆氏症。

現時,治療克隆氏症的方法包括藥物及切腸手術。

香港中文大學亦開始夥拍澳洲及中國內地多個科研中心,研究找出炎症性腸病與患者的飲食習慣之間的關連。

中醫把此病歸類為腹痛、泄瀉、腸風

本病的發生可從外界感受濕邪,或長期因飲食所傷。亦有因情志不暢或者過度勞累。部分因於先天不足,消化力差等種種原因而導致脾胃受損、濕邪郁滯、壅滯腸間、氣血相搏、經絡受損而成。由於此病涉及日積月累的虛損和陳濕,因而每每纏綿難愈。

炎症性腸病為慢性病。治療需要循序漸進,切忌操之過急。一般需要先袪除體內的濕邪,分濕熱或寒濕,視乎情況也需要活血袪瘀。待邪去之後,就要轉用健脾益氣之品,或助陽或滋陰,鞏固脾胃之氣、提升腸道免疫,預防復發。

飲食調節方面,避免進食致生濕邪的食物,包括生冷、肥膩、濃味、煎炸、太甜飲品及食物。避免煙酒、辛辣等刺激腸道的食品。

平日可以配合健脾益腸的湯水,例如使用淮山、白朮、陳皮、芡實、猴頭菇等等食材。

我們期待中文大學未來的研究成果,作為指導患者飲食的進一步建議。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