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經|中醫
《素問 ·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 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腎為沖任之本,腎氣旺盛,精血充沛,任脈充盛,月事如期。」
這裏的天癸是指月經,意指當女子成長發育漸趨成熟,腎氣充足,身體發育受其調節而產生月經。當肝脾腎三臟功能調和,沖任充盛,胞宮蓄溢正常,則月事正常。否則,則出現月經週期不規則、月經經血量異常、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經前緊張症候群、不孕症、停經症候群等疾患。月經情況不但影響生育事宜,更直接反映著女性的健康。
在中醫角度,女性月經週期,是陰陽轉化的過程。因此,中醫調經是按照月經周期之陰陽變化之規律,在適當之時或滋陰養血、或滋陰助陽、或行氣血活血或助陽行氣等。
1. 經行期──「由陽轉陰」:
胞宮氣血由滿而溢瀉,漸至空虛,腎氣天癸相對減弱,是屬於「由陽轉陰」的階段。這時黃體退化,黃體素濃度下降,子宮內膜萎縮以至於崩解而行經。一般而言,此時無須治療,除非經血受礙不下,則治療上以「活血、引血下行」將陳舊經血完全排出為原則。
2. 經後期──「陰長陽消」:
胞宮氣血由虛轉盈,腎氣漸複漸盛,這時屬「陰長陽消」、「陰血生發」。月經剛結束,在生理學上屬於卵巢濾泡發育的階段,這時雌激素逐漸增加,子宮內膜漸漸增生。所以在處方上多以「滋養肝腎陰血」為主,治療上多以四物湯加減。
3. 排卵期──「由陰轉陽」:
此時腎氣充盈,是陰極育陽, 陰陽互根之時,又稱氤氳期,屬於中醫「由陰轉陽」的階段。這時卵巢濾泡成熟,轉為黃體,同時排出卵子的階段,這時子宮內膜顯著增生。
治療上為使轉化平順,卵子順利排出,或需以「活血化瘀」,或以「行氣活血」為主;如有交接則以「滋陰助陽」為主,常用補腎温陽之品如熟地黃、仙茅、仙靈脾、鹿角霜、女貞子、巴戟天等,加紫河車粉大補陰陽氣血。
4. 經前期──「陽氣漸盛」:
腎氣充實, 陰長陽盛, 氣血調和。此時卵巢黃體逐漸成熟,黃體素分泌增加,子宮內膜由增生期轉為分泌期,繼續增厚。這是屬於中醫「陽氣漸盛」的階段,所以多以「助陽行氣」為主。
這是月經週期調理之大原則,臨床須根據病人實際情況,如體質、病情輕重等而衍方用藥,請諮詢中醫師意見。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