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洪偉豐醫師

小兒便秘的常見成因及預


小兒便秘|中醫

小兒便秘|中醫

小兒便秘是兒科臨床常見病。西醫將便秘分為功能性便秘及器質性便秘兩類。中醫所指的便秘通常為功能性便秘,是指結腸、直腸未發現明顯器質病變而以功能性改變為特徵的排便障礙。國外[1]有對已發表的文獻進行系統回顧顯示小兒便秘在西方國家和非西方國家的患病率0.7%-29.6%,且男女間無顯著差異。

臨床症狀可有[2]

(1)不同程度的大便乾燥,輕者僅大便前部乾硬,重者大便全部乾燥,或如羊屎狀,或便條粗甚,類於成人。

(2)排便次數減少,間隔時間延長,常2-3日排便1次,甚者達6-7日1次。

(3)雖大便間隔時間如常,但排便艱澀,時間延長,或便意頻頻,難以排出或排淨。

(4)可伴有腹脹、腹痛、食欲缺乏、排便哭鬧等症,可因便秘而發生肛裂、便血、痔瘡;(5)部分患兒左下腹部可觸及糞塊。

常見成因:

(1)飲食習慣:如許多患兒偏食肉類而少蔬果,從食物中得到的纖維素太少,胃腸運化蠕動減弱,較易發生便秘;或因小兒飲食無度,食積胃腸,積久化熱,熱灼腸液,使腸中津液減少,致大便乾燥而秘結不下。小兒飲水不足,更直接導致大便乾燥。

(2)排便時間不規律:由於排便時間不規律,且缺乏相關訓練,未形成排便反射。有時雖有便意,但由於貪玩或其他事情的干擾,寶寶可能有意識地抑制排便。久而久之,腸內排便反射的敏感度降低,大便堆積於腸內,水分被吸收,大便變得乾燥而不易排出,就形成了習慣性便秘。

(3)精神因素:如學齡期兒童,往往由於環境的改變,時間的緊張,情緒差、焦慮、抑鬱,懼怕排便的疼痛而導致出現短期的便秘。

中醫証型:

可分為乳食積滯、燥熱內結、氣機鬱滯、氣虛不運及血虛腸燥。

治療:中藥內服治療小兒便秘是目前較為常用的方法,患兒相對容易接受和堅持的方法。對於服藥極其困難的患兒,可以採用外治法的治療,包括小兒推拿、穴位敷貼等治療。

預防:

(1)飲食習慣:小兒要給予均衡飲食,多喝水,不偏食,多吃五穀雜糧,各種水果蔬菜均衡攝入。

(2)排便時間不規律:小兒應從小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一般3個月以上嬰兒可開始訓練。固定排便時間,養成後不要隨意改動。

(3)精神因素:要鼓勵小兒放鬆,適應環境,儘量不要打亂排便規律。

*如有疑問應向註冊中醫查詢

參考

[1]Van den Berg MM, Benninga MA, Di Lorenzo C. Epidemiology of childhood constip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Am J Gastroenterol. 2006 Oct;101(10):2401-9.

[2]汪受傳, 中醫兒科學[M], 第9版,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 130.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2]汪受傳, 中醫兒科學[M], 第9版,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 13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