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証|中醫
臨床上,兒童汗多的情況的確十分普遍,在入睡後半小時頭汗多的情況尤多。家長多認為「淡汗」都不不好的,需要調理調理了。那麼,到底為何兒童出汗較多?這樣經常汗出是否真的有問題呢?
新生兒時期,孩子由於汗腺未發育完善,在出生首數月較少出汗。但隨著發育的日漸完善,稍大的嬰兒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新陳代謝增快,皮膚毛細血管分佈及含水量較前增多,所以出汗常較成人多。一般出汗在入睡後半小時內出現,持續1-2小時,稱之「生理性多汗」。
中醫認為,小兒的體質未完全發育,形氣未充,腠理疏薄,加上生機旺盛、清陽發越,因此比成人容易出汗,尤其是頭額汗出較多,及於入睡時陰陽氣交,津液發越而略有微汗,是為正常現象。
那麼,怎樣的出汗情況才是病態,需要接受治療呢?如果孩子在白天靜止時或稍作活動即大汗淋漓,以及伴隨精神差、食欲不佳、易疲勞等症狀這通常屬於病態,稱為「自汗」。又或是孩子在夜間入睡後,出汗較多甚至整夜汗出不止,或伴隨手腳心熱、煩躁吵鬧等症狀,稱為「盜汗」。兩者皆屬於「病理性多汗」,應及時查明原因,接受治療。
中醫治療小兒汗證,可從肺、脾、腎論治,尤與肺、脾關係密切。肺脾氣虛,表虛不固,故而汗出不止,治療以益氣固表為主,方用玉屏風散、桂枝湯等輔以斂汗收澀之品;氣陰兩虛者用生脈散加減等。如小兒汗出膚熱,汗漬色黃、味大,口臭、口渴,小便黃,屬於濕熱迫蒸,治法為清熱瀉脾,方用瀉黃散加減。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臨床上許多汗證小兒,雖有食欲減退,精神不佳等「虛」象,但卻伴有脾氣暴躁,口渴喜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因此治療上不單是補肺補虛,而可從肝脾論治,疏肝運脾、消積泄熱,方藥可選用保和丸合郁金、川楝子等疏肝之品加減,使氣機升降有序,津液輸布正常則汗出自止。如有疑問,可向合資格之中醫師查詢。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