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鬆鬆到夏天
April 30, 2018

養生|中醫
初夏是夏季的第一個月,農曆四月,氣溫雖然開始回暖,但一陣大雨,一陣日曬,上蒸下濕,濕氣與熱邪相互結合,天氣還是忽冷忽熱,仍需要多加注意保暖,俗語所謂:「未食五月糉,寒衣不入櫳」,如果初夏準備不足,步入夏天時,暑溫挾濕,身體難免容易不適,例如胸悶身重、口乾苦不欲食等。
建議起居調養
人的作息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夏季陽光普照,草木茂盛,人應該順應自然,多接觸陽光,宜較晚入睡,提早起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更可以充分利用夏季旺盛之陽氣,「冬病夏治」,改善體質,如:進行天灸等治療。
「暑易傷氣」,炎熱天氣會促使汗出疏泄太過,耗氣傷陰,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所以,應避免在烈日熾熱的時間進行勞動或體育鍛鍊,並注意加強防護,補充水份。午飯後可在陰涼通爽處小睡片刻,既可避開暑氣,亦可消除疲勞。
夏日炎熱,皮膚腠理開泄,易受暑濕之邪侵襲,睡眠時扇類送風過度則易感受風邪,夜晚在外露宿則易感受寒邪,應避免長時間逗留在與室外溫差過大的地方。例如:夏日天熱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換,久穿濕衣或穿剛曬過的衣服都易使人得病。
五行中,夏季屬火,與心相應,因此夏季養生應重視心神及心臟的調養,盡量保持心平氣和,快樂歡暢,胸懷寬闊,精神飽滿,多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有利於氣機的通泄;多進食養心之品,宜清淡又富有營養、易消化。
建議運動調養
夏天運動鍛鍊,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進行。鍛鍊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氣功、廣播操等緩慢持久之運動為佳,劇烈運動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過,不僅傷陰,也損傷陽氣,因此夏天不宜做過份劇烈的運動。如出汗過多出現眩暈欲吐,可適當飲用補充飲品、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湯,切不可急速飲用大量涼開水;另外運動後不要立即用冷水沖頭或沐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重病,尤其是過敏體質人士,常見哮喘、風團、咽癢、鼻塞、噴嚏等症皆多發作於春夏兩季。
建議飲食調養
五行學說認為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肺氣受傷會令排汗異常,耗氣傷陰。苦味食物性屬寒,所以味苦之物能泄心火,養心氣而調節肺氣。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岳曾說:「心火太過,則為躁越,故急宜食咸以軟之。蓋咸從水化,能相濟也。心欲軟,故以咸軟為補。」故宜食苦味清心火,酸、甘味同食以生津養陰,食咸味以補心。陰陽學說認為,夏月伏陰在內,人身外熱內寒,飲食仍不可過寒,如《頤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心主表,腎主裏,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食定必寒傷脾胃,令人吐瀉。各種消暑食物,如西瓜、綠豆湯、烏梅赤小豆湯,同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凍飲用。
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較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夏季腸道疾病多有發生,因此需講究飲食衛生,慎防「病從口入」。飲食可適量進食清涼祛濕之品,如冬瓜、薏苡仁、綠豆等。夏季要以清補為主,應選擇鴨湯(去皮及去脂肪)、烏雞或鴿子湯,如果骨湯、老母雞湯這樣溫補的湯,就未免太滋膩了。從中醫的角度來講,進補應遵循“四季五補”之道,即春季補肝、夏季強心健脾、秋季潤肺、冬季補腎。「暑傷氣」,故除祛濕之外,亦可考慮服用甘平補氣之品,如山藥、白朮、生甘草等。
夏季飲食注意
宜多吃:粳米(白米)、糯米、小米、薏苡仁、白扁豆、白菜、紅薯、南瓜、蘑菇、蘋果、蓮子、紅棗、栗子、豬肉、鯽魚、龍眼、雞肉、白扁豆、綠豆、西瓜、甘蔗、山楂、草莓、桑椹、葡萄等具有解暑化濕、止渴生津作用的食物。
宜少吃:羊肉、狗肉、韮菜、芥蘭、花椒、肉桂、人參、白酒等辛辣、溫熱食物;生冷、肥甘油膩亦不宜;盡量避免進食各種「發物」,如蠶豆、牛肉、鵝肉、酒、蝦、蟹、海鮮、辣椒、濃茶等,,特別是過敏性體質人士。
以下有數個食療供大家參考:
1. 冬菇雞肉蛋花湯
材料:冬菇100g,雞肉300g,雞蛋3隻,即食紫菜絲20g,薑2片,薑汁、麵粉、鹽、糖、麻油、蔥花各少許,沸水3-4碗
做法:將冬菇洗淨浸發後,擠乾水份切幼絲,加薑汁、糖、麻油醃10-15分鐘後蒸至八成熟備用;取2隻雞蛋打成蛋漿備用;雞肉洗淨刴成泥狀後依次序加入蛋1隻、鹽、糖、麵粉、麻油拌勻,醃15-20分鐘;熱鍋下油,爆香薑片,將雞蓉以武火快炒5分鐘,撈起薑片,加入冬菇絲炒勻,倒入沸水,轉文火煮25分鐘,倒入蛋漿,熄火加紫菜絲、蔥花及鹽調味即可。
功效:補脾益氣,補陰潤燥
參考出處:《家用食療補養大全》
2. 冬瓜鰱魚湯
材料:冬瓜500g,鰱魚1條,生薑4片,蔥段、黃酒、鹽、糖、油、胡椒粉各適量,沸水2000ml
做法:將冬瓜去皮去瓤,洗淨抹乾切薄片備用;鰱魚去內臟及鱗片,洗淨,內外完全抹乾;熱鍋下油,加薑片煎香,下鰱魚以武火煎至兩面金黃,灒酒,依次序加入沸水、冬瓜片、蔥段、鹽、糖、胡椒粉,武火燒沸後,轉文火煮1小時即可。
功效:益氣利水,清熱解渴
參考出處:《家用食療補養大全》
建議藥膳(一人份量)
3. 制首烏煮雞蛋
材料:制首烏50g,雞蛋4隻,生薑3片,蔥3條切段,黃酒、油、鹽各少許
做法:將制首烏洗淨抹乾,切小塊;小鍋內放首烏塊及適量水、薑片、蔥段、黃酒、油、鹽,以武火燒沸後,轉文火煮1小時,下雞蛋煮至勻七成熟,撈起浸冰水,去殼回鍋續煮2分鐘即可,吃蛋喝湯。
功效:補腎填精,益氣養血
參考出處:《家用食療補養大全》
4. 燕麥奶羹
材料:燕麥粉50g,雞蛋1隻,鮮牛奶200ml
做法:將燕麥粉放小鍋內,加清水適量煮成稀糊,下雞蛋熄火攪勻,倒入牛奶即可。
功效:固表止汗,養陰補虛
參考出處:《家用食療補養大全》
5. 絲瓜花蜜飲
材料:乾絲瓜花10g,蜂蜜適量
做法:將絲瓜花洗淨放瓷杯內,加入沸水沖泡10分鐘,隔渣後加蜜糖調味即可。
功效:清肺解毒,補中潤燥
參考出處:《中醫飲食營養學》
*食療不能代替藥物治療,以上資料只作參考,如有疑問,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
#養生 #食療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