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胃防病飲食宜忌
May 31, 2018


胃病|中醫
上次跟大家分享過一些胃的生理功能和致病成因,今次再跟大家談談如何透過正確的飲食來防止胃病發生。
與飲食習慣相關的宜忌
1)定時定量進食
胃部分泌胃液消化食物,有其習慣性及節律性。固定的飲食時間有助胃部準備消化食物,過早進食可導致消化不良,過晚進食可導致空腹胃酸分泌損傷胃黏膜。突如其來的過量飲食亦可以導致消化不良,出現胃脹、噯氣甚至嘔吐。
2)睡前2-3小時不宜進食
正如上述身體各臟腑機能都有其節律性,現代醫學多稱之為生理時鐘。中醫學認為早上七時至九時是胃經氣血充盛,最適合進食消化的時間。睡前氣血相對靜止內斂潛藏,消化能力減弱,因此較不宜進食。另外中醫亦有「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說,過飽或過餓亦會影響睡眠。
3)仔細嘴嚼,避免狼吞虎咽
嘴嚼是將食物物理性分解的重要消化程序,嘴嚼越耐,食物就會變得越幼細,表面面積增加,消化酶的工作效率就會大大增加,胃腸的工作負擔也會相對減少;嘴嚼的同時口腔亦會分泌唾液,唾液內含的澱粉酶可以幫助消化五穀及部分蔬菜的澱粉質。順帶一提,食物進入腸道大腦才會開始製造飽肚感,因此充分嘴嚼可以延長進食時間,避免在飽肚感出現時已進食超過所需分量的食物而致肥。
4)不要用湯水或飲品將未完全嘴嚼的食物強行吞下
道理同上,用湯水或飲品將未完全嘴嚼的食物強行吞下會減低食物的分解程度,增加消化的難度。亦有一說過多湯水或飲品會稀釋胃酸的濃度,導致消化不良。飲水時不宜一口氣灌一大杯水,尤其是冷飲入胃,應該一小口,一小口的慢慢飲。
5)不要進食過飽
進食過飽容易出現胃脹、胃痛、噯氣、嘔吐等症狀,長期過飽會習慣性增加胃酸分泌及縮短胃黏膜修復時間,容易造成慢性胃病。中醫認為胃屬於腑,以通為用,不應長期保持飽滿充實。
6)不要邊進食邊處理工作
工作壓力是胃病的重要成因之一。中醫認為壓力太大或情緒過激皆可導致肝氣鬱結,影響脾氣升清及胃氣下降的正常運作,導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輕則消化不良、噯氣、胃酸倒流,重則非進食前後,只要一遇上較大壓力或情緒起伏,即會胃痛腹痛、反胃嘔吐、腹瀉等。
7)進食後不要馬上坐下、躺下或進行劇烈運動
進食後坐下會影響胃氣通降;躺下會容易導致胃酸倒流;劇烈運動則會促使較多血液流向骨骼肌肉,胃腸血流相對下降,影響消化能力。飯後原地踏步或散步則有助消化。
8)服用西藥如消炎止痛藥時,建議餐後及與胃藥一同服用
前文已有提及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亞士匹靈和部分糖尿病藥物等皆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胃腸疾病,嚴重可致胃潰瘍。建議使用上述西藥,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需長期服用時,不要輕視飯後服藥及與胃藥同服的重要性。
與食物類別相關的宜忌
9)生冷不宜多食
從中醫角度來說,過度生冷寒冷或辛辣溫熱,性味偏頗的食物都不宜多食。生指生食,生肉、魚生刺身、沙律都算生食;冷指低溫,經冷藏過或低溫進食的凍品如雪糕、冷飲等。
10)煎炸辛辣不宜多食
煎炸食物多乾硬焦脆,較難消化;過分辛辣則容易損傷胃黏膜。中醫認為「胃喜潤惡燥」,過份煎炸辛辣容易傷及胃陰。適量的辛溫如薑蔥蒜則可發汗祛風散寒祛濕,對部份胃部不適有緩解作用,服用前應由中醫師診察體質及病情是否適合服用。
11)難消化食物不宜多食
難消化食物多性質黏膩或使人容易覺得飽滯,例子有糯米、黃米、芋頭、芝士、肥肉等。
12)不要吸煙,酒精、濃茶及咖啡不宜多飲
吸煙的有毒物質會在胃黏膜表層溶解吸收時傷害胃黏膜,同時使血管收縮延緩胃黏膜的修復,也會影響幽門收縮導致膽汁反流。酒精可破壞胃粘膜對抗胃酸的能力,而含咖啡因的飲品會刺激胃酸分泌。
13)變壞,不衛生的食物不宜進食,因為各種病菌和寄生蟲都是胃腸道疾病的來源。
14)有胃酸分泌過多人士不宜多食過甜或過酸的食物,避免增加胃酸分泌。
#胃病 #飲食宜忌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