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到腳保暖病不侵
January 31, 2020

養生|中醫
春去秋來,一年將逝,寒冬漸至,根据中醫”未病先防”原則,應為防寒作好準傋。
頭頸暖:
傳統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寒邪侵襲,易傷陽氣,寒性收引,血氣凝滯,經氣不通,脈絡瘀阻,發為頭痛,甚則因腦血管收縮痙攣,使血壓驟然升高,容易形成出血性中風。另脖子受涼,會導致肩頸部血液循環不暢,輕則誘發肩周炎,重則頸椎的血液供應減少,腦供血就會不足,容易誘發缺血性中風。所以在寒冷季節建議帶帽,頸部覆蓋到肩部的圍巾。
胸暖:
胸部受寒,易傷胸中陽氣,从而心陽不振,無力推動氣血,心脈瘀阻,心胸悶痛,此乃中醫學的認識。胸部容納了人體維持生命主要器官;心臟,隨著年齡增長,動脈硬化、彈性減弱、心肌增厚、心臟負荷加大,低溫狀態下,更易受寒冷而使心臟冠狀動脈縮緊,造成血流不順暢,加劇心肌缺氧、誘發心絞痛,所以寒冬季節應添加保暖內衣,胸部保暖是不容忽視的。
腹暖:
冬天天氣寒冷,人體新陳代謝增強,耗熱量大,胃酸等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慾食量均增大,加重胃腸負擔,此外,冬季冷空氣吸入後,引起胃腸黏膜血管收縮,使胃腸血流量減少,對於本身慢性胃炎,胃潰瘍的病人非常不利。中醫理論中,脾惡寒濕,喜溫,因而冬季食物宜溫,忌過飽,適當飲食,減輕脾胃負擔。
腰暖:
中醫學認為,腰為腎之府,腎為先天之本,人體五臟六腑必需腎陽之溫煦,人體生命活動才得已進行。中年後陽氣降,若腰背保暖不善,風寒之邪通過背部侵入損傷腎陽而致病。固入冬後外出應加背心,每天做腰背保健活動,亦可將雙手、手心搓熱後,捂在腰背處,進行熱腰活動。
手暖:
俗語話十指連心,不但說明手指與心關係密切,與五臟六腑亦有聯繫,如手少陰心經之神門,手厥陰心包經之勞宮,及手太陰肺經之太淵等穴都在手部。冬天易誘發哮喘,慢性肺氣腫,肺心病,如每天用溫水泡手,然後按摩手指、手腕、手背,推搓到有熱感,特別按摩勞宮穴,把手心搓熱,有助於防止心肺疾病發生。
膝暖:
在寒濕季節,膝關節炎最容易發病,因膝關節周圍血管收縮和擴張時間延長,且隨著年齡增長血管收縮、擴張不充分,容易造成關節血液循環不良,同時寒冷可使關節滑液黏度增加,使關節活動阻力增大,疼痛更易出現,加上城市人活動減少,均易引發關節炎。不要忘記冬天防止風寒濕邪侵犯膝關節,戴上護膝是其關鍵。
腳暖:
腳為遠端肢體,血液相對供應少,脂肪薄弱,保溫能力差,而且許多經絡穴位都源於腳部,與心、腦、脾、腎,有直接聯繫,所以做好腳部保暖尤為重要。如體弱者,冬季更宜穿上厚褲、棉鞋,在家宜穿上棉拖棉襪。睡前宜溫熱水泡腳,雙手互搓熱後,可按搓三陰交,涌泉穴,直到有熱感,而熱水泡腳時,以額頭微微出汗為好。
#養生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