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尹進龍醫師

如何從中醫角度理解「高血壓」?


高血壓|中醫

高血壓|中醫

本港的高血壓患者數目與日俱增。據政府統計處的調查顯示,經西醫確診的高血壓患者數目由二零零八年的9.3%,上升至二零一四年度的12.6%。「高血壓」病愈來愈普遍,其潛在風險,以及對心血管的影響確實不容忽視。

其實很多情況下,患者是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往往是有病向醫生就診時,醫生「順便」給患者量量血壓才發現,一旦收縮壓持續超過140mmHg或舒張壓超過90mmHg,便確診為「高血壓」。此時西醫一貫做法便是給予壓血壓藥,並且叮囑病人不能停藥,須每天服用。換句話說,便是要「食一世」血壓藥? 事實上高血壓是否真需要急於用西藥降壓? 長期服用降壓有沒有副作用? 中醫如何看待高血壓? 中醫有沒有解決方法?

整體觀與微觀

中醫與西醫最大不同之處是中醫強調整體觀,要處理是整體的問題。西醫強調微觀,要處理是局部的問題。例如一個病人頭痛來就診,中醫要分虛證實證,寒證熱證,辨證施治,很個人化,寒證用熱藥,熱證用寒藥,十個病人頭痛,十個開出來的方子都可以不一樣。西醫治頭痛一般都是止痛藥,每人個都是一樣的藥。效果呢? 中醫如果辨證用藥準確,一般都會有效,西醫則不一樣,不一定都能好,有些當場好了,幾個小時後藥力過了又再痛。

降壓藥有副作用?

西醫強調看指標,強調量血壓,測血液,假如血壓高便降壓,血糖高便降糖,血脂高降血脂,膽固醇高便降膽固醇,從來沒有告知病人長期服用會帶來甚麼副作用? 會有甚麼危害? 根據衛生署藥物辦公室的網頁,我們可以知道抗高血壓藥物的常見副作用包括有: 持續的乾咳、頭暈、頭痛、味覺變化、皮膚出疹、面部潮紅、腳踝腫脹、疲倦、尿頻、腸胃不適、手腳冰冷、心跳緩慢、便秘、腹瀉、噁心、嘔吐、睡眠障礙、發惡夢、嗜睡、低血壓、暈厥、乏力、口乾、心跳加快等。

回歸「高血壓」問題,中醫認為高血壓是一個體徵,或者一系列症狀例如:頭暈、頭痛、精神緊張、疲倦、手足麻痹、四肢冰冷。中醫具體是講求整體觀和辨證論治,例如血虛證引起的高血壓:血液供應減少上腦,自然會頭暈頭痛; 血液供應減少到足部便會出現腳麻肢冷等症狀。為什麼會血虛? 很可能與脾胃有關, 因為中醫說脾胃是氣血生化源,脾胃不好就會影響氣血的生化。所以臨床上可以考慮從調脾胃,補氣血的方面著手,藥方上可以選擇歸脾湯來補益心脾以圖根治。當然除了血虛證,陰虛、血瘀、肝火、痰濕等證皆會引起血壓的升高,小編不在此逐一討論。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