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忽略的坐骨神經痛——梨狀肌症候群
May 31, 2020

梨狀肌症候群|中醫
相信提到坐骨神經痛大家都會馬上想到腰椎間盤脫出,而本文想介紹的是另一個同樣會導致坐骨神經痛,容易與腰椎間盤脫出混淆的疾病——梨狀肌症候群。梨狀肌症候群是臀部深層的梨狀肌損傷發炎,僵硬腫脹,導致壓迫坐骨神經,繼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的統稱。
何時需要懷疑自己患上梨狀肌症候群?
從症狀來說,單側臀部深處會發生酸痛,有時可以摸到有腫塊、同一側腿部後方電擊樣疼痛麻痺、腿部酸痛重墜乏力導致跛行等。如果出現以上症狀,同時平日有久坐、長時間蹲坐、經常翹腳等習慣,或座椅太硬、曾有臀部挫傷、長時間進行需要活動髖關節的運動例如踩單車等,都可以合理懷疑是梨狀肌症候群。另外,因為骨盆及生活習慣的差異,此病女性明顯多發於男性。
如何知道是梨狀肌症候群而不是腰椎間盤脫出?
最簡單直接當然是照磁力共振、電腦掃描等,以影像學方式排除腰椎間盤脫出。但患者亦可透過簡單觀察及測試來分辨二病。首先,腰椎間盤脫出患者會感到腰痛及腿痛,病灶腰椎棘突旁有壓痛點,彎腰時疼痛增加;而梨狀肌症候群患者不一定會感到腰痛,痛處主要集中於臀部深處,壓痛點亦在臀部不在腰部,除痺痛外亦見臀部肌肉酸痛感。如讓患者平躺在床上,伸直並抬高患側單腿,初時二病患者皆可見患處疼痛加重,但繼續將腿抬高超過60度,腰椎間盤脫出患者會感覺疼痛加重;而梨狀肌症候群患者則會覺得疼痛減輕。除此之外,有兩個簡單試驗,第一個是讓患者仰臥平躺,雙腿伸直合上,患側腿部向內旋轉時臀部疼痛及坐骨神經痛增加;第二個試驗讓患者正坐於床邊,雙腿懸空,雙手從兩旁向內擠壓患者大腿兩側,示意患者大腿向外發力對抗,患側臀部疼痛或軟弱乏力。兩個試驗結果皆反映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
如果發現患上梨狀肌症候群,應儘早求醫。中醫在治療梨狀肌症候群有明顯優勢,因為梨狀肌位於臀部深層,非藥物或熱力能簡單透達,因此針灸能輕易直達患處,效果較好。梨狀肌症候群患者應減少久坐、蹲坐、翹腳的習慣,糾正身體歪斜的不正坐姿,選擇適合高度、軟硬度的座椅,久坐後適時站立活動。後褲袋應減少放置銀包等物件,避免進一步壓迫梨狀肌及坐骨神經。如因過量運動而發病的患者應暫時稍作休息。配合針灸及適當的伸展牽拉運動,梨狀肌症候群導致的坐骨神經痛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梨狀肌症候群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