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中醫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Attention Deficit and /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是以注意力不集中、動作過多、衝動行為、參與事件能力差, 智力基本正常等表現為特徵的一組臨床綜合症, 舊稱兒童多動綜合症。
患兒多見有學習困難及心理異常, 是兒童期最為常見的最復雜的心理與行為障礙之一。大多數患者的問題都不是階段性的, 如不及時治療, 約患者會持續到青春期, 有的患者其部分症狀將持續到成年。
中醫古代醫籍對本病無專門記載, 一般歸屬於 “躁動” 、“臟躁” 、“健忘” 、“失聰” 範疇。《靈樞·行針篇》記載的 “重陽之人, 其神易動, 其氣易往也… …言語善疾, 舉足善高, 心肺之臟氣有余” 與西醫所描述患者的多動、注意力渙散、情緒沖動相類似。《靈樞天年篇》: “ 人生十歲, 五臟始定, 血氣已通, 其氣在下, 故好動” 本小兒素體純陽, 多動乃是常態, 但好動過極則為病態。《素問·舉痛論》記載到 “ 驚則心無所倚, 神無所歸, 慮無所定… … 。” 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認為小兒“ 五臟六腑, 成而未全, … … 全面未壯。” 說明小兒臟腑嬌嫩, 形氣未充, 孩童稚子, 知覺未開, 見聞易動, 指出了小兒多動癥的生理特點。《壽世保元》中提到: “ 徒然而忘其事也, 盡力思量不來, 為事有始無終, 言談不知首尾。” 這些描述均與本病臨床表現極其相似。
本病病機復雜, 病因繁多, 表現各異, 主要病機為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或後天失護致髓海失養;或心脾氣血兩虛, 心神失養;或肝腎陰血虧虛, 筋骨失養, 躁動不安;或後天喂養不當, 過食肥甘厚味, 內有痰蘊, 蘊久化熱, 內擾心神,病位在腎、肝、心、脾, 且有實證、虛證、虛實夾雜之證。根本原因在陰陽平衡失調, 即陰靜不足, 陰不制陽。
傳統中醫學對治療本病的不同方法如下:
中藥/方劑治療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龍骨,黃芩,生薑,人參,桂枝,茯苓,半夏,大黃,牡蠣,大棗)原方有鉛丹,現已不用
此方出自《傷寒論》,功效為和解少陽、鎮驚安神。主治傷寒誤下後,胸滿、煩驚、譫語、一身盡重、不能轉側或小便不利者。
甘麥大棗湯(甘草,浮小麥,大棗)
此方出自《傷寒論》,功效為和中緩急,寧神安躁。主治婦人臟躁證。精神恍惚、悲痛欲哭、不能自主,呵欠頻頻。
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牛膝,石決明,杜仲,黃芩,梔子,益母草,桑寄生, 夜交藤,茯神 )
此方出自《雜病證治新義》,功效為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主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頭痛、眩暈、失眠、每因煩勞或惱怒而加劇、目赤乾澀、急躁易怒、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
溫膽湯 (半夏,橘紅,茯苓,甘草,竹茹,枳實,生薑,大棗 )
本方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功效為行氣化痰,調和膽胃。主治膽胃不和、痰濁內擾證。虛煩失眠、胸悶有痰,噁心嘔吐、呃逆、或驚悸不寧、口苦、苔膩、脈弦滑。
知柏地黃丸 (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丹皮,澤瀉,知母,黃柏 )
本方出自《筆花醫鏡》,功效為滋陰降火。主治陰虛火旺證,骨蒸潮熱,虛煩盜汗,腰脊痠痛,遺精,口乾,咽微痛,舌偏紅,脈細數、尺脈有力。
歸脾湯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當歸,酸棗仁,桂圓肉,遠志,木香,炙甘草,生薑, 大棗 )
本方出《濟生方》,功效為補益氣血、健脾養心。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虛熱,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薄,脈細緩。
針灸/耳穴治療
常用穴位:百會、四神聰、腦戶、神庭、率谷、本神、印堂、內關、勞宮、神門、足三里、三陰交、太溪、華佗夾脊穴、肝俞、腎俞、心俞、脾俞、胃俞等。
耳穴選穴:心、腎、肝、脾、腦、內分泌、皮質下、神門、交感、腎上腺等。
小兒推拿治療
常用穴位及手法:
小天心
定位:手掌上,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
功效:清熱鎮驚,利尿明目。
操作:按揉3-5分鐘,約300-500次。
湧泉
定位:足掌心前 1/3凹陷處。
功效:引火歸元,寧神開竅。
操作:按揉1分鐘,約100次。
臨床將由醫師對求診者作個人化,通過辨證論治來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對於本病,當患兒由心理評估及智能衡鑑,得到診斷之後,依嚴重程度:輕微的,建議採用「行為療法」,症狀比較重的,要配合「藥物」,建議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方面,可純中藥,純針灸,純推拿,或針藥推結合,建議加上食療,配合心理治療,生活方式調整以及西方處方藥等縮綜合治療方案。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