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一字記之曰:「濕」

養生|中醫 本港氣候潮濕,又因近年港人對健康養生越趨關注,因此飲用袪濕茶、袪濕湯水越趨流行普遍,但究竟濕是什麼?其致病特點、發病症狀又是什麼呢? 濕,可分為外濕、內濕兩種,外濕乃六種外感病邪(風寒暑濕燥火)之一,多由於季節氣候潮濕、久居濕地、或涉水淋雨等外在濕邪乘虛侵襲人體而致病,既可單獨發病,亦可同時挾其他病邪侵襲人體,如暑濕、濕熱等。 內濕多由於脾運化水谷水濕和輸佈津液功能失常,致使水濕痰濁停聚的病理狀態。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膩、生冷冰凍寒涼,均可損傷脾胃致脾失健運,另情志的不暢,如壓力惱怒使肝的疏泄功能異常,肝木乘脾,或因憂思傷脾,均能導致脾的健運功能障礙,痰濕內生。此外,腎主水液,腎陽為諸陽之本,脾的運化功能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及氣化,因此腎陽的虛衰,不能溫煦脾陽,亦致使內濕的形成。 外濕與內濕,常相互影響,傷於外濕者,濕邪困脾,健運失司,則痰濕內生;而素脾陽虛損者,又容易招來外濕的侵襲。
濕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1. 濕性重濁­-重即有沉重、重著之意,指濕邪為病常表現以沉重感為特徵的症狀,如頭重如裹,肢體困重疲乏等;而濁即穢濁,濕邪為病常可見多種穢濁的臨床表現,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泄,濕瘡浸淫流水等。 2. 濕性黏滯-黏即黏膩,滯即停滯,一指疾病症狀常表現為黏滯而不爽,如排泄物、分泌物多滯澀而不暢,二指濕邪為病多纏綿難癒,病程較長,反覆發作。 3. 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指濕邪發病部位,多為下部、屬陰的部位。 4. 濕為陰邪,易損傷陽氣,且濕為重濁有質之邪,易留滯於臟腑經絡,阻遏氣機,如濕阻胸膈,氣機不暢則胸膈滿悶;濕阻中焦,脾胃氣機升降失司,則脘痞腹脹;濕停下焦,腎與膀胱氣機不利,則小腹脹滿,小便不利。 以下介紹一些簡單的袪濕食療可供參考: 1. 淮山薏苡仁粥 淮山藥15g 薏苡仁15g 粳米50g 調味適量 山藥味甘性平,入脾、肺、腎經,主要功效為補脾肺腎,益氣養陰;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肺經,其功效為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而粳米大米、白米、稻米味甘性平,入脾、胃、肺經,有健脾益氣、和胃除煩之功。此食療具有健脾清熱袪濕之用。 2. 茯苓白朮鯽魚湯 茯苓15g 白朮15 g 鯽魚1條 陳皮1-2塊 生薑、調味適量 鯽魚味甘性平,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中下氣,補虛蠃的作用,並能健脾利濕,《醫林纂要探源》提到「鯽魚性和緩,能行水而不燥,能補脾而不分濡,所以可貴耳」;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腎經,其作用為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白朮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其功效為補氣健脾,燥濕利水;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能健脾理氣,燥濕化痰。此食療可達至補脾健脾化濕之效,尤適合於脾虛濕重人士服用。 3. 冬瓜赤小豆扁豆瘦肉湯 冬瓜1斤 赤小豆30g 生薏苡仁15g 炒薏苡仁15g 白扁豆15g 陳皮1-2塊 瘦肉 調味適量 冬瓜味甘淡性微寒,入肺、大腸、小腸、膀胱經,有清熱解毒、利尿化痰生津的功效,《本草從新》謂冬瓜能「清心火,瀉脾火,利濕袪風,消腫止渴,解暑化熱」;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入心、小腸經,能利水消腫,解毒排膿;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肺經,能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本品炒用可增強其健脾之力,但清熱之力則較緩;白扁豆味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化濕止瀉的功用。本食療有清熱利濕解暑的作用,尤適合於暑天時服用。 以上資料謹供參考,因每人體質及個別情況不一,建議選用前先諮詢註冊中醫師。 #養生 #濕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一字記之曰:「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