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四氣五味
中藥|中醫 一直以來,坊間都稱中藥湯為“苦茶”,有時會聽到病人說﹕“醫師,能給我開點不那麼苦的中藥嗎?”其實,中藥不一定是苦的。中醫理論中,中藥分為四氣五味,不同的氣、味都有它不同的功效,所以決定藥湯苦不苦的是所患的病症啊。 (一)四氣: “四氣”又稱四性,是指藥物分別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藥性。這四種藥性是從藥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歸納而來的,寒與涼、溫與熱只是程度上的差別,一般可只分為寒、熱兩大類。凡屬寒涼藥物大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等功能,用於治療陽盛熱證,如石膏能清熱,黃連瀉火等。凡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和助陽功能的藥屬於熱藥,多用於陰盛寒證,如吳茱萸、乾薑、桂枝、附子、肉桂等。另外還有一種平性藥,但實際仍有微溫或微涼之偏。 (二)五味: “五味”是指中藥具有的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沒有味的藥稱淡味藥,不同味有不同的功效﹕ 酸-能收、能澀,有斂汗、斂氣、止瀉、固精止遺等作用。如五味子收斂止汗;烏梅澀腸止瀉。 苦-能泄、能降、能燥、能堅,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降逆及堅陰作用,,如大黃瀉下;杏仁降氣止咳;黃連瀉火等。 甘-有補益和中、緩急、生津等作用,如人參大補元氣;熟地養血,滋陰;甘草益氣和中、緩急等。 辛-有發散、行氣、行血、潤養通陽等作用,臨床多用於外感表邪、氣血阻塞或水氣凝結之病證。如,麻黃辛溫發汗解表;木香行氣;紅花辛微溫活血祛瘀;當歸行血潤養等。 鹹-能下,能軟,有軟堅散結及潤腸、通便的作用。如芒硝瀉下;牡蠣、鱉甲軟堅等。 在五味以外,還有淡味、澀味: 淡-能滲利、有祛濕、利小便的作用,如芒硝瀉下,牡蠣、鱉甲軟堅等。 澀-有收斂止汗、固精、止瀉及止血等作用。 由於淡味,沒有特殊的味道,所以一般將它和甘味並列,即「淡附於甘」;而澀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雖然有七種滋味,但習慣上仍稱五味。 氣和味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種藥物既具有一定的氣,又具有一定的味。由於氣、味都有它不同的作用,必須將氣和味的作用綜合起來看待,一般性味相同的藥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而性味不同的藥物,功效也有所區別。 #四氣 #五味 #中藥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