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醫外治法簡介

外治法|中醫 近年天灸療法憑著簡便經濟,有效安全的特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其實,天灸是屬於中醫外治法中的敷貼法。下面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中醫外治法。狹義的中醫外治法是指通過皮膚,腔道和黏膜途徑給藥或從體外進行手法操作以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配合內服藥往往療效更佳。《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提到:“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氣血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紋理也。”說明皮膚與臟腑相通,可以透過皮膚吸收藥物來調整臟腑陰陽氣血。 常用中醫外治法有熏洗法,沖洗法,納藥法,敷貼法,中藥灌腸法,針灸,推拿,拔罐等。 當通過皮膚,腔道和黏膜途徑給藥時,在用藥上有以下特點: 1.根據辨證論治結果進行用藥。《理瀹駢文》提到“外治必如內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陰陽。”強調辨證論治的重要性。辨清患者的表里陰陽寒熱虛實及臟腑所在,如痛經有屬氣滯血瘀型,有屬氣血不足型,有屬寒凝血瘀型,有濕熱蘊結型,在敷貼藥中應根據不同症型加入補益氣血藥物,或加入溫經散寒藥,隨證治之,不可一概而論。 2.外治法多使用辛散,氣味厚的藥物。《理瀹駢文》:“膏中用藥味,必得通經走絡,開竅透骨,拔除外出之品為引。如薑蔥韭蒜白芥子花椒及槐柳桑桃蓖麻子鳳仙草輕粉山甲之類。要不可少之不獨冰麝也。”辛能散能行,開結行滯,而氣味俱厚之品有辛開之效,氣血流通則病自癒。 3.根據給藥部位不同而選用不同藥物。經皮膚,經穴給藥者,一般均應在處方中加入芳香,味厚,氣重,辛辣的藥品,如薑蔥蒜韭等,可提高藥物吸收速率和質量,經黏膜給藥者則不用刺激性藥物,以免造成醫源性損傷 。 如有興趣,可諮詢註冊中醫師。 # 外治法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中醫外治法簡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