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醫治療麻痹震顫的體會

顫証 |中醫 筆者曾以” 補腎填精法論治帕金遜病”為題撰文,淺談中醫治療帕金遜病。然而帕金遜病亦屬中醫顫証範疇,而今次探討的麻痹震顫則內客更廣。 震顫麻痹屬於祖國醫學中的“顫証” 範疇 , 又稱為“內風” 、“振掉”、“顫振”。臨床上表現可見肢體震顫、肌張力強直、運動遲緩、步伐緩慢等,嚴重者甚至有記憶障礙和癡呆等症狀。此病與西醫的某些椎體外系 疾病 所致的 不隨意運動 如震顫性 麻痹 、 舞蹈病 、手足緩動症及帕金森病等相類似。本病以老年人多見,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 男性稍高於女性。 中醫震顫麻痹病機 《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記載: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因此根據五行學說之演說,認為風勝所引起的顫振,此與肝臟有密切關係。 此外,《素問》中又有:“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若年事漸高,或勞倦太過,以致腎中之精血虛虧,失以滋養之職,無以濡養肝木;由此可知,本病多是源於肝腎虧虛。 再者,病人體虛無以濡養筋脈;或氣血不足,難以溫養筋脈;或久病人絡,瘀血內阻,而本病病程較長,病情複雜,病位在肝,涉及到脾,而脾虛生痰,因此年老病人多發展為癡呆症。 由此可見,本病之病機以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為本,又以風、火、痰、瘀為標。 中醫治療震顫麻痹 對應上述病機,中醫在臨床治療上多用平肝熄風,健脾益腎,化痰散瘀等治療方法。 其中,中醫理論有肝藏血,腎藏精,精聚為髓,精髓化生為血,精血本同源而異形,同源於脾胃所化生的水穀精微,然精血互生則是肝腎同源的基礎,肝腎在生理上密切相關,故在病理上可肝腎同治,以達到益腎養肝的目的。另外,在脾腎之關系而言,脾為後天之本,是精血生化之源,而先天之腎要依靠脾來供養,方能充盛,先天之精賴後天補養,而脾胃為水穀之海,本賴先天為之主,因此臨床治療上有“補後天以實先天”之說。 此外,本病臨床上多見於本虛標實,其中以痰瘀互結為本病最為多見的病理產物。痰濕內阻則見眩暈,瘀血阻絡則肢體麻痺。因此臨床用藥時除了多選用補益肝脾腎三臟之方劑之外,尤會選用化痰散結,祛瘀通絡之法,以達到標本兼治之效果。 # 顫証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中醫治療麻痹震顫的體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