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治療大腸癌研究初探
大腸癌|中醫 大腸癌是結腸或直腸內的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病,是常見的惡性消化道腫瘤之一。癌細胞會持續生長,並逐漸擴散和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香港每年約有二千多宗大腸癌的個案,發病率高居癌症排行榜的第二位,而死亡率則在所有癌症中佔第二位。大腸癌具有高復發和遠處轉移的生物學特性,歷代醫家根據大腸癌的不同表現將之命名為“腸覃”、“髒毒”、“鎖肛痔”、“下血”、“下痢”、 “積聚”、“滯下”等。[1] 病因病機的文獻研究 有文獻研究顯示,在查到的31 4篇國內公開發表的大腸癌相關中醫文獻中,58篇文獻對大腸癌的病因病機進行了論述,有55篇(94.83%)文獻認為正氣不足是大腸癌發生的最基本病因,其中52篇(89.66%)文獻談到脾臟虧虛、37篇(63.79%)文獻談到腎臟虛衰;其餘5篇(8.62%)涉及到肝脾失調(3篇)、氣陰兩虛、陽氣不達等。在邪實方面,文獻報導熱毒為病的有48篇(82.76%)、血瘀的有44篇(75.86%)、濕熱為病的有42篇(72.41%);其餘有11篇(18.97%)認為痰結為病(8篇)、寒濕為病(3篇)。[2] 由此可見,大多認為大腸癌與脾臟虧虛有密切關係。 從病機上看脾氣虧虛、邪毒內聚與大腸癌的關係 中醫認為脾、胃與腸有密切的聯繫,它們之間的關係主要體現在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的密切配合,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小腸接受經胃腐熟及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後,進一步消化、泌別清濁,清者即精微物質,上輸於脾,經脾氣散精作用轉輸於全身,以起營養作用, 水分則吸收後成為滲入膀胱的尿液。濁者為食物的糟粕,下達於大腸,大腸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傳化糟粕,與脾密切相關,脾以升為健,脾氣升清不息,水穀精微得以濡養全身,糟粕方能得以下行。腸為腑,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腸腑以通為用依賴於脾氣的推動運化和升清降濁。故《內經 · 素問》有言“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一旦脾胃受損,則腸中易生積聚,如《靈樞 · 五變》:“黃帝日: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 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脾胃之問,寒溫不次,邪氣稍至,積留止,大聚乃起。”說明脾胃虛弱之人,容易生惡氣,形成腸中積聚。 《景嶽全書 · 積聚篇》中提到:“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蓋脾虛則中焦不運,腎虛則下焦不化,正氣不行則邪滯得以居之。”強調了正氣不足是癌症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人體正氣主要來源於脾胃運化水穀精微,脾胃功能是否健旺,直接影響到人體正氣的強弱與疾病的產生。 《丹溪心法》曰:“腸胃不虛,邪氣無從而入。”脾主運化水穀精微和水液代謝,脾健則氣血充盈,脾虛運化無力,則水穀精微不化,氣血生化乏源,正氣損傷;加之脾虛生濕,濕聚痰凝,阻滯氣機,氣滯血瘀,邪毒內生,日久血瘀痰凝毒聚腸中形成癌腫。可見脾氣虧虛為大腸癌發病的根本原因、邪毒內聚是形成大腸癌的重要條件。 健脾解毒法治療大腸癌的作用 脾氣虧虛是大腸癌的主要病機之一,隨著疾病進展,癌瘤邪毒更易耗傷人體正氣,進一步加重脾虛,導致疾病預後不良。張從正的《積聚門 · 活法機要》提到:“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脾胃怯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故治積,當先養正則積自除。”《醫學心悟》更提到:“虛人患積者,必先補其虛,理其脾,增其飲食。然後用藥攻其積,斯為善治。” 可見健脾益氣在治療積證中占重要地位。改善腸癌患者的脾虛狀態,使胃納旺盛,脾土得運, 氣血生化之源不斷,正氣能複,才能抵抗邪毒留戀或再犯,因此健脾益氣是治療大腸癌的基本方法。[3] 程鐘齡《醫學心悟 · 積聚》日:“治積聚者,當按初、中、末之三法焉。邪氣初客,積聚未堅,宜直消之,而後和之。若積聚日久邪盛正虛,法從中治,須以補瀉相兼為用。若塊消及半,便從末治,即住攻擊之藥,但和中養胃,導達經脈,俾榮衛流通,而塊自消矣。”脾虛是大腸癌之本,而邪毒是其標,因此臨床治療中應根據人體正氣和邪毒消長變化,健脾益氣 的同時要注重解毒散結,注意扶正祛邪的側重,整個過程均顧護脾胃之氣,培補正氣。健脾解毒中藥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緩大腸癌的生長和轉移,激發機體抗腫瘤免疫,同時還可部分逆轉化療耐藥及減少化療的毒副反應,提高患者生活品質,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中藥治療大腸癌優勢 由於大腸癌對化療、放療的敏感性較低,因此用中藥治療有一定優勢。 一、影響腫瘤細胞週期 丹皮酚是毛茛科植物牡丹根皮和蘿摩科植物徐長卿乾燥根或全草的主要有效成分,可抑制大腸癌 HT - 29細胞增殖。 二、誘導腫瘤細胞凋亡 細胞凋亡又稱程式性細胞死亡,是有核細胞為調控機體發育、維護內環境穩定,由基因編程調控的細胞主動死亡過程。凋亡調控失常可導致細胞增生失衡,常被認為是腫瘤形成的機制之一。 三、抗腫瘤血管生成 近年的研究表明,癌細胞的生長、浸潤和轉移能力與腫瘤的血管生成能力密切相關,腫瘤的血管生成是由一系列的刺激因數與抑制因數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調節的。所以從抑制和破壞 腫瘤的血管生成,切斷腫瘤細胞的營養供應和轉移途徑等方面開展的抗腫瘤血管生成藥物的研究和開發是近年來腫瘤治療的新手段。 四、逆轉多藥耐藥 腫瘤多藥耐藥(MDR)是腫瘤對一種抗腫瘤藥物出現耐藥的同時,對其他許多結構各異、作用機制不同的抗腫瘤藥物亦產生交叉耐藥現象,是腫瘤化療失敗的重要原因。而中藥以其毒性 小、療效高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 五、改善機體免疫力 白花蛇舌草和仙鶴草能顯著刺激小鼠單核細胞產生腫瘤壞死因數和白細胞介素 - 6, 並增強 單核細胞對腫瘤細胞的吞噬功能,從而提高小鼠的免疫調節作用,並通過刺激機體免疫系統抵抗腫瘤的生長。[4] 中藥抗腫瘤是多成分、多靶點的相互協調,主要從抑制腫瘤細胞分化增殖、促進凋亡、抗新生血管生成、逆轉多藥耐藥和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發揮抗腫瘤作用,所以中藥具有抗癌譜廣與毒副作用較小等特點。 總結 就目前來看,研究中藥提取成分者較多,根據中醫理論製成的中藥複方者少,故不利於體現中醫的辨證施治的原則。另外,對中藥抗腫瘤機制的研究尚處在低水準重複階段,分子水準研究未廣泛開展,遠遠落後於對腫瘤發生機制的研究。因此,在以後的研究中,應加強臨床研究與實驗研究的聯繫,體內實驗與體外實驗的聯繫,努力尋找和篩選更為有效的中藥及複方製劑 。 #大腸癌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