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解酒
解酒|中醫 年尾節日特別多,歡度佳節時少不了飲酒助興,很多人會暢飲至酒醉不適方休,隔天更要受到宿醉的折磨,少則一天,多則數天才能恢復狀態。酒原是好物,《本草綱目》提到:“酒,天之美祿也。面曲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寒,消愁遣興。”藥用方面,酒具有通經活血,舒筋活絡,作為炮製輔料,引行藥勢的作用,具有養生保健的功效。然而嗜酒過度易損傷臟腑,非但不能達到保健,還會產生疾病。《本草綱目》亦提到:“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可見適量飲酒有益身心,嗜酒過度易損傷脾胃,脾虛則運化失職,清濁相混,阻滯氣機,血行不暢,脈絡壅塞,濕濁與氣血相搏於肝臟,致肝臟受損,而生肝病。 坊間流傳多種解酒方式,如飲用蜂蜜水,咖啡,濃茶,吃蕃茄等,而中醫是如何解酒呢?根據中醫文獻記載,解酒中藥僅有幾味,如葛花,枳椇子,但中醫解酒並非單純依靠這些解酒藥,而是辨證論治,采取相應的治法。最具代表性的解酒方為李東垣的葛花解酲湯。《脾胃論》:“葛花解酲湯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其方藥組成為青皮,白朮,橘紅,人參,茯苓,豬苓,澤瀉,乾薑,神曲,木香,白豆蔻,葛花,砂仁。透過行氣利水,補虛和胃,醒脾等方法,調節臟腑機能,而起解酒的作用。 在《景岳全書》也詳細論述其他情況如何辨治,書中提到:“凡飲酒致傷者,多宜除濕利水;或若傷氣,亦宜間用人參。然其證有三,不可不辨。一以酒濕傷脾,致生痰逆嘔吐,胸膈痞塞,飲食減少者,宜葛花解酲湯,胃苓湯,五苓散之類主之。一以酒熱傷陰,或致發熱動血者,宜黃芩芍藥湯,清化飲,徙薪飲之類主之。一以酒質傷臟,致生泄瀉不已,若氣強力壯者,惟五苓散,胃苓湯之類,皆可除濕止瀉;若因濕生寒,以瀉傷陰,致損命門氣者,非胃關煎及五德丸,九炁丹之類不可。”指出治療因飲酒致傷的病證,抓住其飲酒過多,易生濕邪的病機,采取除濕利水的方法。 下次酒醉不適時,不妨 諮詢註冊中醫師尋找適合你的解酒方法幫助舒緩症狀。 # 解酒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