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醫談濕氣

濕氣|中醫 “濕”是致病六淫邪氣其中一種 。六淫邪氣是指“風、寒、暑、濕、燥、火”而濕是比較難調治的。中醫認為氣候潮濕、飲食等都是濕氣的來源,濕邪過重則易傷陽氣。 可以通過飲食、起居調節從而袪濕。濕遇寒則成寒濕,濕遇熱則成濕熱,濕遇風則成風濕。 濕氣由自然界的來的為外濕。外濕多侵犯人體的部位,首犯肌表,表現為頭身困重,疲倦乏力,如穿了一件濕衣上身。如果侵犯關節,經脈關節,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沉重脹感。人體自身而來的為內濕。內濕是指肺、脾、腎等臟腑調節水液代謝功能失調,導致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而水濕痰濁停聚的病理變化。肺為水之上源,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為水液代謝的中流砥柱。內濕與脾的運化最多密切。因此中醫理論稱內濕叫脾虛生濕。脾主運化,運化水濕,若脾臟虛,脾臟運化水濕功能失常,導致水濕在體內停留,因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聚而為濕,停而為痰,留而為飲,積而成水,最終的病理產物是水腫。 以下情況容易令濕氣侵襲身體: (1)環境潮濕感染。 例如居住地、工作環境長期處於潮濕環境如海邊,也容易感染濕邪。 (2)飲食不節。 飲酒、吃肉過多,喜食肥甘厚膩,過吃生冷寒涼之物,比如大量吃水果,甜品,冷飲,海鮮,涼菜等,都會損傷脾胃之陽氣,導致運化不力。 (3)情志失調。 長期肝鬱,鬱悶等傷及肝膽,肝木之氣過盛侵犯脾土,也會傷及脾胃,導致運化失調。 (4)縱欲無度。 縱欲損失腎陽,腎陽為全身陽之根本,這個不足了,脾陽必然受其影響,導致運化不力,容易生濕。 (5)思慮過度。 “憂思傷脾”,思慮過度,鑽牛角尖,走不出來了,特別是一些消極念頭,會導致脾氣鬱結,影響運化。 濕氣重可以表現多種症狀,可表現為大便不成形,稀爛或便秘,質粘不清感,疲倦,身體困重,頭暈,口臭,食欲不振,痰多,頭髮油膩,滿臉油光,起斑起痘,黑眼圈,浮腫,眼袋下垂,肥胖或減肥後易反彈,濕疹,女士白帶量多有異味瘙癢,男士陰囊潮濕,對房事不感興趣等等。 通過改善飲食習慣,多曬太陽多運動,從而減輕濕氣,如有需要服藥調理,請與您的中醫師聯絡。 #濕 氣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中醫談濕氣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