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便血|中醫 便血是指大便時可見鮮紅色血液,一般是指下消化道出血。 便血時要注意與黑便(melena)鑑別,黑便一般是上消化道出血,一旦發現要立即求醫。 現代成年人便血,一般有兩大主因,痔瘡或肛裂。若便血日久,建議行大腸鏡檢查,以排除其他惡性原因,如大腸癌。 * 痔瘡與肛裂的鑑別 痔瘡分為外痔及內痔,若兩者同時存在,醫學稱為混合痔。 外痔與內痔在解剖學上差別在於位置,在肛門梳狀線以下的,是外痔,梳狀線以上的,是內痔。由於流狀線以下覆蓋表皮細胞,有豐富的神經元,所以外痔發作時會帶來疼痛,而內痔所在的位置缺乏感覺神經,少有內痔患者表示疼痛,更多只是肛門墜脹感。 外痔與內痔的病因均為肛門附近靜脈曲張所致,多見於白領人士,由於久坐,食多而致。 內痔有分四度,簡單而言第一度是初期,無明顯症狀,第二度是痔瘡脫出,但可自行還納,第三度是痔瘡脫出,但要用手才能還納,第四度是長期脫出,不能還納。 同時,在便血疾病中,同樣會感覺疼痛的有肛裂,故名思義,是指肛門括約肌表皮受損裂開,檢查時可見傷口。原因多由於便秘,大便過硬而致,亦有機會是腹瀉而大便多次而致。 * 治療 患者若初次發現便血,一般保持飲食清淡,忌辛辣煎炸數日,情況應可緩解。若便血量多,而致日久未止,應及早求診。 現代醫學行腸鏡檢查可以及早查出惡性病變,行腸鏡時亦可順便結紮內痔。 但行腸鏡前要服瀉藥,一直便血的患者,服瀉藥的便血或許更加嚴重,但若要行腸鏡檢查是無可避免。 若選擇保守治療,可以用內服中藥,對於便血不甚者,效果多半明顯。 * 中藥 用中藥,首先要辨虛實,實者舌紅苔膩大便硬,小便黃,多是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而致,可以通為用,清下焦濕熱,用苦寒藥,如大黃、黃柏、黃連等,同時加入地榆、槐花。痛甚者,可稍加入風藥,散風止痛,常用有荊芥、蒺藜。若便血量多,急須止血,用重用地榆炭、槐花、荊芥炭、血餘炭、仙鶴草。 然而,坊間草藥之荊芥炭或地榆炭質素參差,有時候加工時炭化太過,藥效盡失,若是到藥店抓草藥回家煲藥者,或會出現法準方對藥不靈,醫者不得其解。建議執草藥者要到有信譽的中藥店,或同一服藥多試幾間藥店觀察效果。 * 病例 余嘗治一例,因食奶製品而腹瀉,後便血,血量多,便後一直滴血不止,但無明顯疼痛。初時估計是腹瀉時損傷內痔痔核,導致流血量多。 初診急投涼血止血方。地榆、槐花、地黃、仙鶴草、荊芥、側柏葉、枳殼、黃芩。一劑見血量減過半,唯用藥過於寒涼,患者胃脹納差。應是腹瀉而致中虛,寒涼黏滯之品更傷脾胃而致。 再診以葛根芩連加減加入焦三仙,葛根、黃連、黃柏、神曲、焦麥芽、焦山楂、木香、檳榔、青皮、陳皮、雞內金、地榆、槐花、仙鶴草。藥後胃脹消,唯便血依然。 由於病人有保險,我建議患者透過保險公司尋求專科醫生協助,儘快排期行腸鏡檢查,如有痔瘡,或可結紮治療處理。 求診腸胃科醫生後,予以塞藥處理,並預約一週後行腸鏡檢查。 但塞藥對便血收效甚微,續以中藥治療。 再陸續以各方治療。 地榆、赤芍、地黃、歸尾、荊芥、黃芩、白朮、柴胡、赤小豆。法以當歸赤豆散。藥後平平。 後又以槐角丸合地榆散,方中用槐角、地榆炭、荊芥炭、歸尾等,藥後平平。 最後再用葛根芩連法,加入白朮陳皮雞內金護脾胃,藥用地榆炭、荊芥炭、雞內金、葛根、黃連、黃柏、陳皮、白朮。藥後感大便通暢,肛門腫脹感減,兩劑盡,便血始消。 後幾方均去仙鶴草,因為仙鶴草雖然止血效果好,但性收澀,大便反不暢,甚至胃脹,故去之。 此例獨特之處在於,病人行腸鏡後並未發現痔瘡,亦無發現肛裂,反而單純是肛門口近直腸處黏膜損傷,後追問才發覺是患者排便時間長,用力過猛導致。 * 總結 便血患者要保持良好排便習慣,應該限制每次大便時長,不要用力排便。 平常可多食香蕉、牛油果等水果保持腸道暢通。容易腹瀉者,便血時應避免奶類製品。東亞人大部分都有乳糖不耐之基因,同時奶類在中醫藥理上偏濕偏溫,容易帶來下焦濕熱,使便血纏綿不癒。 # 便血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