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產中醫治療
先兆流產|中醫 妊娠期出現腰酸、腹痛、小腹下墜,或伴陰道少量流血者。中醫稱作“胎動不安”。胎動不安之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婦人妊娠病諸侯》,«諸病源候論» 提出“其母有疾以動胎,治母則胎安;若 其胎有不牢固致動以病母者,治胎則母瘥”的分治原則。 臨床證型特點 對於胎動不安患者需根據陰道出血、腹痛、腰酸、下墜的性質,綜合全身症狀和舌脈以辨病位、證候——臟腑、氣血之虛實、寒熱。 陰道流血的量、色、質 血虛:量少,色淡,質稀薄 血熱:色深紅或鮮紅,質稠 血瘀:色暗,夾血塊 濕熱:色暗或赤白相兼,質黏稠 腹痛性質 血虛:隱痛 氣虛:墜痛 血熱、濕熱:灼痛 血瘀:刺痛或脹痛 治療原則及方法 治療胎動不安主要以補腎固沖為大法,胎元未殞則根據臨床表現、舌、脈去分辨證型。 根據不同的症狀表現,不同的證型,用藥也不同,常用的安胎藥物如下: 滋腎育胎藥物:菟絲子、續斷、桑寄生、枸杞子、杜仲等 補血養胎藥物:熟地、阿膠、白芍、山萸肉、桑椹子等 補氣載胎藥物:黨參、黃芪、白術、山藥、太子參等 順氣安胎藥物:砂仁、木香、蘇梗等 清熱安胎藥物:黃芩 止血安胎藥物:旱蓮草;如偏熱者用地榆炭、仙鶴草等;偏寒者用棕櫚炭、艾葉炭等 但臨床上多見多個證型同時出現,故治療時需根據臨床表現全身症狀作藥物加減。 預防調護 如出現妊娠腹痛而沒有伴有下血症狀,一般預後良好,是孕期的常見病。但若痛久不止,病勢日進,也可損傷胎元,甚則發展為墮胎、小產。故在孕期應注意避免過於勞累、持重、劇烈活動等;同時需慎房事,保持心情舒暢;注意飲食調節,食易於消化又營養豐富之品;孕後應注意陰部衛生,預防感染。在患病後應積極治療,臥床休息,以免病情加重,促進本病及早康復,以靜養胎。 # 先兆流產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