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中醫 慢性胃炎是指由於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疾病,任何年齡均有機會發病,可分為非萎縮性和萎縮性胃炎,臨床以胃院隱痛、腹脹、納呆、惡心、 噯氣、泛酸為主要症狀。西醫透過胃鏡和病理檢查診斷慢性胃炎,非萎縮性表現為胃黏膜充血、糜爛、出血或伴有水腫;萎縮性則可見腺體萎縮和減少、粘膜變薄等病理特徵。傳統中醫學並無「慢性胃炎」一病,根據症狀屬於中醫 「胃脘痛」、「痞滿」、「反胃」、「嘈雜」等範疇。 慢性胃炎的病機特點 : 1.寒熱錯雜 脾胃為相表裏,臟腑之病容易相互影響。胃主降,喜潤而惡燥,胃病日久容易傷及脾陽而為寒。脾陽受損,水液運化無權而痰濕內停,日久化熱損耗胃陰,繼而形成寒熱錯雜之證。加上慢行胃炎病程反覆,故臟腑之寒熱虛實不斷變化。 2.脾胃升降失常 脾胃位於中焦,是氣機升降的樞紐。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主升清,胃主通降,脾與胃一升一降,使一身氣機出入正常。若脾氣虛弱,脾土之氣不能養肝,使肝氣失去調達,脾又會被肝氣所鬱清陽主升,濁陰主降,濁陰不降可致胃痛、痞滿等胃病。 半夏瀉心湯藥物分析: 半夏瀉心湯是《傷寒論》中辛開苦降的代表方,本方以辛苦溫的半夏為君藥,《藥性賦》:「味苦、辛,生寒熟溫,有毒。降也,陽也。」有辛開散結消痞,苦降止嘔的作用。《本草綱目》:「脾無留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溫而味辛性溫。涎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所渭辛走氣,能化液,辛以潤之是矣。」胃喜潤惡燥,半夏能辛散濕濁之氣而使胃得潤。乾薑辛溫,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之效,以散脾胃之寒《神農本草經》:「味辛,溫。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乾薑在方中與黃芩、黃連同為臣藥。《藥性賦》對黃芩的記載:「味苦,平,氣寒,無毒。」《藥類法象》對黃連的描述:「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燥噁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黃芩與黃連同用,苦寒之氣能清降胃中之熱。人參、大棗、甘草甘溫益氣,調補脾胃,以助中焦之氣升降有度。以上諸藥寒熱同用,成為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甘調之法,以調和寒熱。本方所治的寒熱錯雜證是指陽氣不降之熱,陰氣不升之寒,而導致的脾胃氣機升降失常。 辛開苦降法治療脾胃病: 「辛開苦降」屬中醫八法中的「和解法」,以辛熱和苦寒兩種藥性相反的藥物配伍使用,起平衡陰陽,調和寒熱,調暢氣機的作用。作為辛開苦降的代表方,半夏瀉心湯在《傷寒論》治療少陽病誤下後脾胃氣機升降失常之心下痞。「脾屬陰,胃屬陽」,當中焦出現寒熱錯雜時,氣機升降樞紐運作失常,脾胃陰陽之氣不能交通,一系列脾胃病如胃痛、嘔吐、痞滿等頻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辛開苦降法以調整氣機升降為目的,用主宣通的辛味藥來理氣散結,有醒脾作用,暢通鬱閉的氣機,溫能通陽散寒;配伍苦寒藥物,苦主降,能通泄下氣,寒則能清泄鬱火。辛苦之藥同用,補瀉兼施,能使中焦氣機和順,升降有度。此外,寒熱藥同用有互相制約之效,過於寒涼的藥會損傷脾陽,過於溫熱則損傷胃陰,故兩種藥性相反的藥同用,能制約各自的偏性,防止脾胃之氣受損以及固護胃中陰液,並避免辛熱之藥造成胃熱。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兩者一升一降,使中焦氣機得以安和。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機為脾胃虛弱,胃氣失和,加上患者往往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而導致本病發生,當中寒熱錯雜型最為常見。治療上透過辨證論治,以辛開苦降之法,寒溫並用,調暢氣機,幫助脾胃升降。 #慢性胃炎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