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周圍性面癱的治療
面癱 |中醫 周圍性面癱又稱為面神經炎或貝爾麻痺,是指莖乳突孔內神經急性非特異性炎症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痺。主要症狀為一側面肌癱瘓,額紋消失或減退,眼瞼閉合無力,鼻唇溝變淺,口角流涎,鼓腮漏氣等。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質量。 周圍性面癱的主要病因常見受寒、病毒感染,例如帶狀皰疹、單純皰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以及自主神經功能不穩定引起局部神經營養血管痙攣,導致面神經缺血水腫。中醫則認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面部經絡受風寒風熱之邪氣侵襲,經絡受阻,氣血不能濡養經筋而發病。屬本虛標實之證。西醫治療常使用類固醇藥物,營養神經B12,及抗病毒藥物治療。而中醫針對不同時期的面癱,可針刺配合艾灸或電針刺激,以及面部推拿及閃罐,均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針刺穴位可選擇患側攒竹,陽白,四白,顴髎,頰車,地倉,合谷。人中溝外斜加人中穴,鼻唇溝淺加迎香,乳突痛加翳風,閉目困難加魚腰。電針可選陽白、四白為一組;地倉、頰車為一組,疏密波,強度宜輕,可見面部肌肉微微跳動即可。艾灸可5-10分鐘,患側面部灸至微微發熱。在完成針灸後,可配合面部推拿,逆推法。 研究表明,電針對異常興奮的面肌纖維產生較好的調節作用,同時電針能夠促進麻痺的神經恢復。而艾灸利用熱力,紅外線輻射力及藥物本身作用溫通靜脈,刺激穴位,改善周圍血液循環,改善水腫,加速愈合。推拿能更快疏通經絡,加強血液循環,放鬆面部肌肉。 # 面癱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