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便秘案例分享
小兒便秘|中醫 此文以「鬱証學說」的角度探討小兒便秘的問題。 「鬱証學說」在現代的運用中,多延伸用於「抑鬱症」的治療,但鬱証理論源於《皇帝內經》,最初以五運六氣的角度闡述了「五鬱之發」,因運氣異常所致「五鬱」被視為中醫鬱證的開端。元代著名醫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指出「鬱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也,傳化失常」,認為導致鬱証的根本原因是氣血鬱滯,並提出「六鬱學說」。氣鬱、血鬱、痰鬱、濕鬱、食鬱、熱鬱,可單獨發生,又可互相影響。清代著名醫家葉天士對鬱病的病機認識深刻,認為鬱則氣滯,氣滯久必化熱,熱鬱則津傷。 總之,隨著對鬱證認識的不斷拓寬,明清醫家旗幟鮮明地提出「百病兼鬱」這一論點,並完善了鬱證的辨證治療體系和方法。這說明鬱証因其豐富內容已經成為中醫學中的一個重要學說,指導我們認識和治療各種疾病。 小兒脾胃薄弱,又由於不識飢飽,一旦餵養過度,或較大兒童暴飲暴食,或過食不易消化食物,導致脾胃受損,飲食停積中州,壅塞氣機,鬱成痰濕,久鬱化熱,導致腸道積熱,大便乾結;又有小兒,特別是學齡期兒童,課業壓力大,或有些小兒備受寵愛,所慾不遂便肝氣拂鬱,導致氣機壅塞,形成氣鬱;氣鬱日久,化火傷津,腸道失其濡養,腑失通利;另氣血相資,氣滯則血瘀,瘀血內阻進一步影響氣機運行。 徐某,男,6歲,2021年8月初診。其母代訴,素大便欠暢,近半年大便3-4日1行,甚7日1行,時用開塞露。腹脹,偶有口氣,納一般,易發脾氣,易出汗,皮膚乾燥脫屑,眠欠安,舌淡紅胖苔白厚膩尖紅,舌底絡脈瘀。脈左關弦,右關滑數。診斷:食積停滯,肝鬱氣滯;治療:消食導滯,疏肝理氣,予保和丸合四逆散加味。 處方:山楂10g,神曲10g,萊菔子10g,茯苓10g,半夏8g,陳皮6g,連翹10g,柴胡6g,赤芍6g,枳實6g,甘草6g,桃仁8g,火麻仁12g,柏子仁12g。4劑,根據藥物比例轉為顆粒沖劑,開水沖服,日服1劑,分兩次溫服。 二診:訴藥後大便2-3日1行,便質硬,餘証皆改善。舌苔厚膩減,效不更方,予原方再服6劑。 三診:訴藥後大便1-2日1行,便質軟,納眠可,發脾氣減少,仍出汗多。舌苔厚膩已退,左脈微弦,右關滑退。後續以四君子湯合四逆散加減調理6劑後停藥。 由於小兒運動功能尚未健全,其生長發育所需的水谷精微較大人迫切,又由於飲食不知自節,易為飲食所傷,導致食鬱,影響納食;食鬱日久化熱,體內熱鬱,薰蒸津液,導致汗出多,並導致腸道積熱,大便乾結;熱鬱日久,煉液成痰濕,形成痰鬱、食鬱,經一步影響水液代謝。機體一旦有鬱,便會影響氣機的升降。如今香港的學齡期兒童,亦有多方壓力,導致肝氣鬱滯,氣鬱日久,影響血液運行,形成血瘀,肌膚濡養不足,皮膚乾燥易脫屑,常可見此類小兒白睛處有黑點,舌底絡脈亦有瘀象。 # 小兒便秘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