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濁驗案一則
尿濁|中醫 「尿濁」是指小便渾濁不清,白如米泔水,排尿時並無淋瀝澀痛為主要症狀的病症。起病多不伴有臨床症狀,常被忽視而延誤治療。根據小便混濁的顏色區別分為兩類:色白者,為白濁;色赤者,為赤濁。倘有尿痛,則為膏淋。尿道口時常有糊狀物,但小便並不渾濁的,稱之為「精濁」。 尿濁以小便混濁,白如泔漿為主要症狀,此症狀可見于現代醫學中的乳糜尿、泌尿系統炎症、泌尿系結核和腫瘤等疾病。另外,局部淋巴管炎症導致堵塞,使淋巴液進入尿路;另外有一部分患者由於絲蟲入侵,絲蟲進入淋巴管,造成的淋巴管阻塞或破裂形成的乳糜尿。 本病可因濕熱下注、脾腎虧虛所致,亦有因外傷瘀血阻絡及蟲毒入侵等原因引起。患者多食肥甘厚膩的食物,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濕熱內生。病後濕熱餘邪未清,蘊結下焦而成尿濁。濕熱下注,極熱傷絡,絡脈血溢,則尿濁伴血。病情反覆日久,或久病體弱,或勞欲過度,精微下注過多,則可致腎氣虧虛。脾腎兩傷,脾虛中氣下陷,谷氣下流,腎氣虧虛,腎虛固攝無權,封藏失職,脂液下流而成尿濁。外因方面,若患者素體虧虛,受丹毒、絲蟲、癆蟲等外邪蟲毒入侵,亦可使經絡損傷,堵塞不通,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輸布,下趨膀胱,清濁相混,尿若米泔。另外胸腹部外傷或手術可使經脈損傷,精微外溢,下注于膀胱而成尿濁。下為驗案一則︰ 患者男,50歲,因便混濁帶泡並伴有乳白色凝塊漂浮物半年餘求診,小便混濁帶泡,表面漂浮物如凝脂,小便暢通,無小便痛,無腰痛,既往無糖尿病/高血壓/腎病相關病史,納寐可,大便調。脈沉細,苔厚白,齒痕。診斷為脾腎氣虛,方中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丸加減(山藥9g、熟地黃15g、山萸肉9g、牡丹皮6g、澤瀉6g、茯苓6g、黃芪15g、白朮9g、陳皮6g、升麻3g、柴胡3g、人參9g、當歸9g、五味子6g、覆盆子9g、金櫻子6g、車前子9g、甘草6g),3劑日1次。二診小便混濁及白色凝塊減少,餘無不適,上藥加牛膝續引藥下行通瘀。三診小便混濁及凝塊續減,續服上藥以固療效。 按︰中醫學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有序,則水穀精微輸布正常。患者舌苔厚白,邊有齒痕,脈沉細,皆為脾虛之象,脾胃氣虛,升清降濁失司,則精微物質下泄流失,發為尿濁病。故選用加味補中益氣湯,方中炙黃芪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人參、白朮、陳皮、炙甘草益氣健脾;柴胡、升麻升陽舉陷。患者發病間尚短,尚未傷及腎氣,然尿中泡沫增多為蛋白尿常見的臨床表現,此多由於脾失健運、腎失封藏,精微下泄,隨尿而出所致。故在處方上加上覆盆子、金櫻子及五味子益腎固精,合熟地黃、山萸肉滋腎填精,茯苓、山藥益氣健脾,補土制水;澤瀉、車前子利水滲濕,牛膝引藥下行,入血分而通瘀。尿濁病人用藥同時也要注意護理與調攝,要注意飲食調養,避免辛辣,少飲酒,避免過食油膩食物,避免勞欲過度,並配合適當運動練習。 # 尿濁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