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的針灸治療
崩漏|中醫 婦女不規則陰道出血,若出血量多,來勢急猛的稱崩,又稱崩中;出血量少淋漓不淨稱漏下,又稱經漏。如發病開始時陰道出血如崩,既雨淋漓不淨的稱為崩漏。崩之病名首見於《內經》:「陰虛陽搏謂之崩」。診斷時需與胎漏、宮外孕鑒別。 病因: 1)勞傷過度,氣虛下陷,統攝無權所致; 2)暴怒傷肝,肝不藏血,經血妄行而發為血崩; 3)素體熱盛,復感熱邪或恣食辛燥之品,積熱化火,熱迫血行而發病; 4)經期產後,餘血未盡,或因外感,夾內傷,瘀血內阻,惡血不去,新血不得歸經 一般青春期和更年期婦女發生的崩漏表現類似西醫的無排卵型功血(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青春期患者多屬天癸初至,先天腎氣不足,治療以補腎氣,益沖任為主,調整月經週期。更年期患者多因天癸漸衰,肝腎虧損,或脾腎虛弱,治療宜滋腎調肝,扶脾固沖任,順利渡過更年期。育齡期婦女發生崩漏的表現類似西醫的有排卵型功血。多見肝鬱血熱,治療以疏肝養肝,調沖任,調節月經週期。 西醫治理功血的主要原則是止血調節月經週期和促進排卵,用西醫性激素療法者,可配合中藥,減輕性激素對胃腸道的刺激。中醫治療崩漏的主要原則是塞流、澄源和復舊:塞流即止血、澄源即求因治本、復舊即調理善後。本病虛証多而實者少,熱者多而寒者少,根據病情的緩急輕重、出血時間長短等因素,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除用藥外,宜配合針灸等療法,以加強療效。 針灸治療“崩漏”。 取奇穴斷紅穴,位於手背第二、三掌骨間,即八邪中的上都穴位,針之可使經氣相通,針感上行至肩,使經氣通暢而升提之。灸之能補氣固脫治療崩漏,毫針針刺加灸法。進針沿掌骨水平方向刺入1.5-2寸,使針感上行至肩,留針20分鐘。起針後灸之,以艾條行雀啄術灸法10-15分鐘,灸時患者自覺有一股熱氣直竄至肘者良。此穴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效果好。 病勢急直接灸肝經井穴大敦,脾經井穴隱白,止血治標之主穴。經漏加灸關元、氣海、百會、腎俞、命門;血崩加灸三陰交、隱白、大敦、百會、關元、中極。若是發脾氣暴怒引起的血崩,取雙側曲泉穴瀉法,留針20分鐘。 如暴崩血脫昏厥時可針刺人中穴以使甦醒。子宮若有疼痛,灸十七椎(第五腰椎棘突下)加針陷谷、承漿二穴。耳針治療: 取子宮、卵巢、內分泌、肝俞、腎俞;丸壓法。 適於針灸治療的急症血崩,可辨為下列三型: (一)氣陷: 患者勞累過度,暴崩下血,色淡質薄,面色皝白或虛浮,胃口不佳,小腹如墜,頭暈目眩,睏倦乏力,動則氣短血出更劇,脈細弱或芤。舌體胖嫩有齒印,苔薄潤或膩,血壓偏低或低於正常。 1.治則:益氣固本。 2.處方:脾俞、隱白、百會、氣海、關元、三陰交、足三里。 3.方義:脾俞,健脾益氣,加強統血之功;隱白,是治療崩漏之經驗要穴;氣海、足三里,用以輔氣助元,使血有化生之源,百會系諸陽之會,善升提下陷之氣。五穴合用,能益氣昇陽,補脾固攝經血。 4.治法:隱白、氣海均以艾卷雀啄法溫灸之15分鐘,百會先針,施平輔平瀉之法,繼用灸法。余穴採取補法。 5.配穴 : 腎陽虛者,加腎俞、命門、神闕;腎陰虛者,加然谷、太溪;盜汗者,加陰郄;失眠者,加神門;色淡者加交信、歸來、大赫;有瘀塊 者加肝俞、血海、地機、太沖;脾腎兩虛加太溪、石門、腎俞、子宮、神闕施艾條溫和灸各20分鐘(以局部溫熱不灼痛為度)。每日一次留針30分鐘,15次一療程。一般施術在辰巳兩個時辰(上午7時至11時)效果最佳。 (二)血熱: 患者平素肝火較旺,喜飲酒,突然血出如崩,血色深紅,色鮮紅,氣臭如穢,頭暈面赤,煩燥口渴,下腹脹痛,血下痛減。尿黃便秘。脈滑數或弦數,苔黃糙,舌紅。 1.治則:清熱涼血。 2.處方:行間、血海、陰交、關元、氣海、太沖、隱白、太溪、然谷。 3.方義:行間,足厥陰之滎,以清肝熱,增肝藏血之功;血海為脾經之穴,可泄血熱,益脾統血之力;陰交、關元位於任脈而與衝脈交會,血崩多與衝任受損密切相關,取此二穴,可固經澀血。 4.治法:氣海、關元、陰交、太溪平補平瀉;行間、血海、太沖捻轉瀉法半分鐘留針,隱白艾條灸15分鐘。然谷捻轉補法,留針30分鐘。崩者每日2-3次,漏者每日1次,至血止,血止後,隔日一次,鞏固治療3次。 5:配穴 :濕熱者,加陰陵泉;血瘀者,加地機、合谷平補平瀉針法,三陰交止行法使針感上行,加次髎,提插捻轉瀉法不留針, 6: 對於發病急,出血量大,血熱血瘀證, 採取“急則治其標”的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法,加取大椎、曲池、太沖、血海、大敦等穴。大椎穴梅花針重扣出血後,閃火法拔罐15分鐘,曲池、太沖、血海毫針直刺施以捻轉瀉法,氣海、三陰交毫針直刺施以捻轉平補平瀉手法,大敦三棱針點刺放血5~6滴,隱白穴施以火柴點灸法(將一根火柴划著後迅速按壓於穴位上並馬上離開,見穴位處有燙傷為度。一療程施術一次)。每日一次留針30分鐘,5次一療程。 (三)血瘀 血出淋漓不斷,崩漏日久,猝然其勢若崩,夾有瘀塊,血色紫暗,小腹疼痛拒按,脈沉澀或弦細。舌質紫暗,舌尖邊時見瘀點。 1.治則:活血化瘀。 2.處方:膈俞、肝俞、三陰交、中極。 3.方義:血之會穴膈俞,活血理血以通瘀止血;肝俞,疏調肝臟氣機以行氣活血止血;三陰交,取其統血固經;中極乃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用之加強衝任攝血功能。本方既能利氣化瘀以止血,又可統攝離經之血以固經。 4.治法:膈俞、肝俞施瀉法,中極、三陰交先補後瀉,以補為主。 中藥人工週期療法在治療婦科疾病中療效顯著,經後期以滋腎陰為主,在排卵期用活血藥物助排卵,在經前期溫補腎陽,在經行期疏肝理氣。通過觀察患者基礎體溫的變化,充分把握月經週期的節律性,分期立法,靈活調整針灸處方,或因勢利導,或針對性地補虛瀉實,有助於提高針灸治療功血的臨床療效。 治療排卵期出血: 應用針刺關元、腎俞、子宮穴、曲池、血海、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公孫、太沖等穴及內庭。三陰交、公孫及足三里用補法,其餘諸穴用瀉法,留針30分鐘,伴胸脅脹滿不適者配太沖和地機,腹冷腰酸者配命門。每次月經乾淨後開始施治,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每月治療1個療程,3個療程後觀察療效 針刺促排卵: 在血止後服中藥調整月經週期的同時加用針刺促排卵,具體方法是在月經第12天開始加用針刺,取穴:腎俞(溫灸)、關元(溫灸)、足三里及三陰交針刺(提插加捻轉,中度刺激)。至月經第16天停止針刺治療,在治療期間每天測BBT(基礎體溫)如上升0.3℃以上,提示有排卵現象可能。可作尿測排卵試劑以進一步證實有否排卵。 子宮肌瘤: 1)初期正氣尚充,因氣血瘀積而致癥塊為邪實之證,治以活血化瘀、調氣散結,以火針刺關元、大赫、氣沖、中極、水道、歸來、血海、三陰交等穴溫通經脈,行氣血消癥散結,以祛除肌瘤。 2)病程日久,沖任失調,月經發生異常,多有出血不止等症,久之氣血兩虧,旁及五臟六腑正氣已虛,變生諸症蜂起,此時瘤體未除為虛中夾實,實中夾虛之難治之證,其治法當以補瀉兼施,微通、溫通之法酌用,方能奏效。 氣血虛已成標急之證,治以刺關元、中極補腎氣,刺隱白補脾氣以統血止血,灸痞根(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半)以溫通經氣,消散結塊,, 肝鬱引起的虛實夾雜之證,可先針行間調肝氣而化瘀,刺八髎、中空通經調氣以散結,灸痞根以溫通,久病體虛加腎俞、脾俞以補脾益腎,調氣止血、通經散結。 【預防調護】 1. 崩者在大出血時應先止血,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忌吃酒和辛辣或過於寒涼食物。 2. 崩者絶對臥床,漏者也應注意休息,要增加營養,多吃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以及蔬菜和水果。在生活上勞逸結合,不參加重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睡眠要充足,精神愉快,不要在思想上產生不必要的壓力。忌房事。 3. 平素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等有出血傾向的病者,應及早治療,防止病情發展為崩漏。崩與漏交替、纏綿難癒者,易成為疑難症,故應及早向註冊中醫師諮詢求治 4. 絕經期婦女,反覆多次出血,需作婦科檢查以明確診斷。 5. 崩漏血止後,可配合食療。如黨參30克、紅棗30克、陳皮9克、三七3克等組成的中藥,煎服代茶。如胃納不佳可加生山楂15克同煮,或服紅棗赤豆羹等。並注意保暖,慎防感冒等。 6. 艾灸治療的同時,飲用木耳紅棗湯,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方源】《太平聖惠方》 【用料】黑木耳10克,紅棗20克,紅糖1匙。 【製法】黑木耳、紅棗用清水洗淨,再用冷水浸泡20分鐘;將泡好的木耳、紅棗一同放入鍋中煮熟,加入紅糖調味即成。 【用法】一日兩次,每次一碗。 #崩漏 #針灸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功效】補養脾氣,養血脈而統攝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