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脾胃論高血壓
高血壓|中醫 高血壓是常見的臨床表現,容易對心臟、腎臟、大腦等重要器官的血管造成損害,是引發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當血壓超過140/90mmHg時,就可視為高血壓。目前中醫學對高血壓一病沒有統一規範,並沒有專門的病名,高血壓患者發病時可見頭暈目眩、頭痛等症狀,因此高血壓大致歸屬於頭痛、眩暈等病的範疇。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的特色,治療上根據四診來辯證,將高血壓分成肝陽上亢、陰虛陽亢、痰濕中阻、肝腎陰虛、血瘀阻絡、氣血兩虛等證型。現代中醫學一般認為高血壓的病位在肝腎,同時與心脾肺相關。但脾胃位於中土,為後天之本,是氣機升降的樞紐,臟腑氣化功失常容易造成血壓不穩,有因此高血壓除了從肝腎論治外,調理脾胃功能對治療高血壓有重大影響。 病因病機: 高血壓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失調、飲食不節以及素體陽盛陰虛或氣血兩虛,同時又與年齡、遺傳、起居生活有關。五志過極,突然惱怒,心火暴盛,火逆上衝;抑鬱太過則導致肝氣失於調達,肝氣鬱結,鬱而化火,損傷肝陰,肝失滋養,肝陽上亢;過食肥甘厚味,容易損傷脾胃,使脾失健運,水液停滯,痰濁內生,鬱而化火,痰濁上擾,壅塞脈絡;或因年老、先天不足、房勞過度等而使腎精虧損,水不涵木,陰虛陽亢,肝風內動,上擾頭目,發為本病。如氣機升發太過,或下行受阻,滯而不行,均可致氣血上逆而血壓使血壓升高。高血壓臨床常見的眩暈、頭痛等症狀,其實都是氣機升降失常所致。 脾與四臟的關係: 脾為倉廩之官,可養四臟,脾臟虛弱則可傷及四臟,故脾胃對高血壓病病機有很大關係 。 肺氣生成有賴脾胃運化水谷精微,再上輸於肺。在五行理論中,土能生金,脾氣健旺才能使肺氣充足以維持其功能。同時,脾胃所生化的水谷精微需要肺之宣發肅降來輸佈一身,以充養其他臟腑。肺能通調水道而脾則運化水濕,令水液可以正常生成和輸佈,避免水濕停滯,阻礙血脈。 肝主疏泄,能調和情志和氣機,維持脾胃升降功能,並調節膽汁分泌和排泄。肝疏泄失常容易造成氣血停滯,結為血瘀,阻塞血脈,令血壓升高,並可見頭痛眩暈,體現了《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脾胃虛弱,化源不足,使肝藏血不足,肝疏泄失常,氣鬱化火,灼傷肝陰,導致陰不制陽,肝陽上亢發為高血壓。 心主血脈,氣血流動於脈管需要心陽推動,並將血液運行一身。當心血不充,氣血虧虛,容易造成因虛導致實,氣血推動無力,血行遲緩,結為血瘀,脈道不暢,誘發高血壓。脾胃化源不足,心血不充,會造成心陰虛,陰虛日久化火,火逆上沖,或使脈道失充攣縮導致血壓升高。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兩者需要互相滋補,互相促進其功用。脾運化水谷,需要腎陽協助,腎藏先天之精也需脾胃所化的水谷精微來充養。水液輸布有賴脾陽推動,在五行學說中土能制水,若脾虛失運,水濕內停,傷及腎氣化功能。腎陰虛導致肝木失養,肝陽上亢。腎陰久虛會造成陰損及陽,陰陽兩虛,氣血失和,誘發高血壓。 綜所上述,脾胃對於調節血壓有直接和間接關係。透過辨證論治,如高血壓是由脾胃病所致,當先治療脾胃。如屬於一些熱證,如肝陽上亢、陰虛陽亢等證,避免使用過於寒涼的藥,以免損傷脾陽。當患者肝腎陰虛,填精補腎時少不免會用滋膩之品,容易阻礙脾胃之氣,故可加健脾行氣導滯之藥,以免中焦之氣升降失常。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臨床上需要長期觀察和調治。若血壓驟升必先治其標,平時則注意固護脾胃。中醫主張未病先防,故生活上應多注意脾胃的調養,令一身陰陽氣血調和,高血壓便不會發生。 # 高血壓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