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一得
新冠肺炎|中醫 香港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由二月農曆新年過後起,感染案例每況愈升,以致人心惶惶,社會醫療癱瘓,亦是這個契機,讓一直不受重視的中醫藥可以大派用場。愚亦因此機會,治療了不少陽性感染者,年齡介乎八歲至九十四歲皆有,直接中藥介入治療,療效不俗。經過中藥治療後的感染者,有效減輕疾病過程中的不適,一般7-8天內由陽性轉陰性,轉陰性後再作調理,並無太多的後遺症狀出現。現在疫情緩和,感染個案逐漸下降,中醫藥治療功不可沒。經過是此疫情治療,愚亦稍有體會並記錄如下。 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病人的素質在疾病的發病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是次新冠感染中,2月尾至3月初,多數感染者是以風寒化熱夾濕證的表現發病,當時天氣驟冷,外寒束表的表現尤其多見,然而農曆新年剛過,人們饞食肥甘厚味之品甚多,致使體熱濕盛,外感風寒後內熱旋起,又見夾濕之症突出。症見頭痛體痛關節煩疼,發熱惡寒無汗,咽痛聲沙,咳嗽痰黃,氣喘胸痛,口干口苦不欲飲,大便秘結或大便溏黏,小便黃短。或有全見,或中一二。時至3月中回暖,春氣升發,濕困之像隨起,證情又變,內外合邪,是以濕熱者多,症見頭昏重,低熱咽痛,咳嗽痰多,身倦痠痛,納呆便黏。然而亦有體質特殊,素體陰虛,但染疫後濕熱邪氣直入營分,而見頭昏身倦,精神萎頓,口乾舌燥,舌絳苔中光剝根白厚。《醫宗金鑑-傷寒心法要訣》:「六氣感人,為病同也,人受之生異也,形之厚薄,臟之寒熱非一也,或從寒化,或從熱化,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故多端不齊也。」同時染一病邪,祛因體質不同,發病之虛實迥異。 人的生活方式改變與疾病發生也有密切關係。現代人工作勞碌,作息不定,飲食不節,是次疫情雖為外感引發,但新年飲食所致的濕濁或濕熱之體仍是使病機轉變的重要因素,同時亦有熬夜晚睡至肝腎不足,工作壓力至肝鬱氣滯之體質影響,治療上就有差異之分,並非一病一方,一症一藥的簡單考慮。中醫講求的是因地因時因人的辨證施治,整體觀與個人化是其主要特色,愚認為這就是中醫藥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經此一疫,中醫之效應是深入民心,希望香港中醫藥能更得推廣與發展,在日後面對不同疾病,也能發揮其宏大作用。 # 新冠肺炎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