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之道
養生 |中醫 《黃帝內經》曰: 「 春夏養陽 」 ,春天屬於陽氣生發的季節,人要養生理當順應天時,以通調陽氣為要。春季正值木旺之時,根據五行相生相剋之道,金、土的力量難免削弱,所以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方面的疾病較易發作,故應在飲食、起居、鍛煉等方面立好根基,幫助陽氣生發,方可保持身體健康。 - 藥食療:補氣養陰方為度 春季天氣乍暖還寒, 人體陽氣冉冉上升, 要進補養生應該以柔補、平補、清補為法度, 再根據自身體質辨證選用合宜的食療或者藥療。 舉例來説, 不少氣虛者出現面色蒼白、精神疲倦、懶於說話、聲音低微、自汗、頭暈心悸等癥狀, 可選用黨參、黃芪、白朮、紅棗等藥物配瘦肉一同燉食,具補中益氣之效; 部分人士入春後除了上述癥狀之外,還會出現胃納欠佳、舌苔厚膩等濕困的表現, 此現象多稱為 「 春困 」 ,中醫師臨床用藥上會用藿香、厚樸、佩蘭、砂仁等醒脾開胃。 因春季正值陽氣開始生發上升,容易傷陰, 所以春季養生也要特別重視養陰,不要過度食用溫燥、辛辣煎炸的食物, 可以多選用百合、山藥、蓮子等具滋陰作用的食物。根據中醫理論, 春天內應於肝。因此, 每天用開水泡飲枸杞子乾可達養肝明目之功效, 對預防眩暈、目疾和保護肝臟有不少益處。 - 起居鍛煉: 舒展運動助元氣 春天,萬物復甦, 各種生物欣欣向榮,冬季天氣寒冷,人們運動量會減少, 機體的肌肉和韌帶使用較不頻繁, 中醫有言: 「 動則生陽,靜則生陰 」 。倘若久臥不動,體內陽氣則生化不足,人容易感到疲憊,這便是 「 久臥傷氣 」 , 因此春季需要鍛煉以增強身體運動機能,多去戶外活動散步、慢跑、伸展、遊泳,調節氣息,幫助陽氣生發。 春季氣溫乍暖還寒,尤其早晚溫差大,古人言:“春捂秋凍 」 ,意思是春天氣溫才剛開始回升,要注意穿衣保暖;秋天氣溫開始下降,不需急著穿厚衣保暖,讓身體受點凍,增加自體禦寒能力、減少冬天患病的機會。春季要注意防風御寒, 不要著涼。 除了適當穿衣保暖之外,尤其要小心頭頸部的調護, 黃帝內經言道:“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春氣者,病在頭”。意思是春天吹起東風,病邪最易從頸項侵襲人體,如會出現頭痛、頭暈、鼻塞、流鼻涕等癥狀,現代常有冬春之際流感高峰期之說法,亦與古人的觀察相互呼應 。日常可按摩大椎穴,此穴位於第7頸椎下,低頭時脖子後方最突出的一塊骨頭下面就是此穴。大椎穴有’諸陽之會”之稱,是人體所有陽經的經脈和督脈的交會穴,多按摩此穴可有益氣壯陽的功效。具體操作方法: 在大椎穴抹上推拿油或者精油,然後用手揉按至穴位發紅發熱。 拍打身體經絡可幫助周身陽氣運行,尤其背部和雙腿。背部有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是陽氣較為集中和通行的部位。拍打這些經絡循行部位,可使陽氣循環沖和。背部拍打手法:站立,全身自然放松;雙手張開,一手拍打頸部及上背部,另一手拍打下背部,拍打50次,然後交換上下手,再拍打50次,每日1~2次。 - 情志:心情舒暢調氣血 中醫理論認為肝屬木, 與春季相應, 肝的生理特點是喜歡舒展、順暢的情緒, 而不喜歡抑郁、煩悶,故有“大怒傷肝”之說。 春季養生,要保持自己的心情舒暢, 不宜過度抑鬱或發怒,幫助肝氣的舒暢條達,使一身氣血得以流通。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順應四時變化才能做到天人合一,防病延年。個人的體質和陰陽氣血情況不一,建議尋求中醫師的指導,以獲得更適合自己的治療和飲食調理方案。 #春季 #養生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