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中醫 頸椎病在現代社會非常常見,長期的伏案工作或低頭滑手機都會引起頸項不適。近年在廣泛的健康推廣下,民衆多瞭解及注重自身的頸部健康,頸項不適時就診求醫。部分病人因頸部不適就診骨科、腦神經科、甚至耳鼻喉專科醫生求醫,並進行腦部磁力共振、頸椎X光等檢查都未有發現明顯異常情況,那麽他們有可能患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情況。椎動脈供血不足是常見引起頭痛及頭暈的成因之一,更有可能隨時引起腦中風,後果不容忽視。 椎基底動脈從鎖骨下經過頸椎橫突孔通往枕骨進入顱腔。如果在過程中出現情況阻礙血液在椎基底動脈的流動,則會做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常見的病因包括頸椎病、椎動脈嚴重狹窄或閉塞、頸椎骨質增生壓逼椎動脈、腦動脈粥硬化、高血壓動脈硬化、先天性血管異常等。 臨床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常見於50歲以上患者,他們多長期受頭暈和後枕部疼痛困擾,而且頭暈及頭痛的症狀多因體位及頸部活動而誘發或加重;伸展及放鬆頸部附近肌肉得以緩解症狀。症狀嚴重的患者更可能出現視力的障礙。由於頸椎動脈周圍滿布交感神經纖維,因此亦常見同時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例如胃腸、呼吸、心血管系統的疾病。在診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方面,只能透過顱多普勒超聲檢查才能作出明確診斷;頸椎的X光及磁力共振只能用作排查有否出現骨質增生、椎間隙狹窄、椎間盤突出等情況。 大部分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都能夠透過調整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去避免及治療。首先,應保持正確的頸部姿勢,避免長期伏案低頭,注意頭項前傾的習慣。若頸部疲倦,可多按壓風池、風府、完骨、頸百勞、大椎、肩井等穴位,紓解疲勞,通利局部氣血循環。其次,注意頸部及頭顱的保暖,避免頸部組織受冷導致血管收縮;每天能夠雙掌擦頸更佳,把十指交叉貼於後頸部,風府穴至大椎穴間左右來回摩擦30次,局部微熱為度。此外,若患者有高血壓、高脂血症、心臟病、糖尿病等長期病患病史,都需要進行相應的治療,長期病患的穩定控制能夠避免預防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情況及避免中風等嚴重并發症的發生。 #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