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養生|中醫 中醫經常強調正氣,一般市民可能感到比較抽象,今天嘗試形象化去說明一下這個概念。題目的這兩句說話出自黃帝內經,完整的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簡單來說就是身體抗病的能力,再簡單一點就是身體健康的程度。怎樣才算健康?可參考以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 (1)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緊張。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鉅細不挑剔。 (3)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 (5)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得當,身材均勻,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齒齦顏色正常,不出血。 (9)頭髮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輕鬆有力。 話說回頭,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強調了疾病的發生實際上是在內因(正氣的強弱) 和外因(邪氣的強弱) 的相互作用下,以內因為主導而發生的。內因可包括七情(太過)內傷、飲食失宜、勞逸失度;外因則如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疫癘之氣(溫疫)等。換句話說,只要正氣盛(內因),身體便能對抗外邪(外因),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 這個對疾病發生機理的概括的重要性在於,雖然我們不能改變疾病發生的外在因素(致病因素如六淫),卻可以改變內在因素,增強正氣,減低疾病發生的機會,亦正是中醫強調治未病之重要性的原因。正如黃帝內經亦說: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鬭而鑄錐,不亦晚乎!」 在疾病發生之前應使自己更加健康,否則到疾病發生時才醫治,實如臨渴掘井,太遲了! 下次再談一下如何增強正氣,改變內因,盡量達致一個更健康的人。 #正氣 #邪氣 #養生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