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腎氣丸
方劑|中醫 腎氣丸出自《金 匱 要略》,後世稱之為「補腎之祖方」,有補腎助陽的功效,被廣泛運用於治療因腎陽不足,氣化不利所導致的多種疾病。臨床症狀表現為:水腫、小便不利、手足欠溫、腰膝酸軟等。「八味腎氣丸方:乾地黃八兩 山茱萸 薯蕷各四兩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桂枝 附子(炮)各一兩。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千金方衍義》中述:本方為治虛勞不足,水火不交,下元虧損之首方。專用附、桂蒸發津氣於上,地黃滋培陰血於下,萸肉澀肝腎之精,山藥補黃庭之氣,丹皮散不歸經之血,茯苓守五臟之氣,澤瀉通膀胱之氣化。 黃元御在《長沙藥解》中說「方以腎氣為名,則君附子而不君地黃。地黃者,淮陰之兵,多多益善,而究非主將也⋯⋯仲景於地黃,無作君之方,無特加之法。」可見仲景製方的本意,目的在於溫補水中之火——腎中真陽,不是補腎溫陽以扶陽之不足,而在於填精化氣以復腎之氣化。由此可見補陰藥在補陽劑中的重要性。以乾地黃、山藥、山茱萸,大劑滋陰藥補腎填精,少量炮附子、桂枝辛散溫通、助陽化氣,正合《內經》「少火生氣」之旨。 柯琴對此亦有詳細闡述:「火少則生氣,火壯則食氣,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所云火生土者,即腎家之少火遊行其間,以息相吹耳,若命門火衰,少火見於熄矣。欲暖脾胃之陽,必先溫命門之火,此腎氣丸納桂、附於滋陰劑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補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故不曰溫腎,而名腎氣,斯知腎以氣為主,腎得氣而土自生也。且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則脾胃因虛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虛火不歸其原者,亦納之而歸封蟄之本矣。」 歷代醫家對腎氣丸的闡述總不離「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雖為補陽劑,其補陽力度較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弱,但適証範圍極廣,所治疾病不勝數,是臨床的好幫手。 # 方劑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