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濕疹的中醫診治

濕疹|中醫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屬於中醫「濕瘡」範疇。 主要表現為多型皮損、瘙癢糜爛、流滋、結痂等證候,是一種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過敏反應。 濕疹可發於身體任何部位,常見發生的部位有:頭皮、面部、耳部、乳房、臍部、陰部、皺褶部、肘部、膕窩足背、手部和小腿部等。 濕疹的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濕疹的發生,內因是先天稟賦不足,後天飲食失調,導致脾胃受損,濕邪內生;外因則是感受風、濕、熱諸邪;內外兩邪相搏於皮膚,發為濕疹。簡單地說,濕疹「本源於濕,再源於熱及風,風濕熱鬱結於肌膚或化燥傷陰」。「濕」乃本病之「本」。 濕疹的臨床表現及分類: 其臨床特點是多形性皮疹,傾向滲出,對稱分佈,反復發作,病情遷延而趨向慢性化,自覺劇烈瘙癢。該病可發生於體表任何部位。根據皮損表現可分為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 治療原則 中醫對濕疹治療的原則,強調分期分型,辨証論治,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急性期重視祛除濕熱,慢性期強調養血祛風,滋陰潤燥;治本則需調理脾胃功能,健脾化濕。 辨証論治 1) 熱毒型
治療以清熱解毒,除濕止癢為主,方用五味消毒飲加減,常用銀花、野菊花、連翹、石膏、丹皮、生地、大黃等藥物。 2) 濕熱型
治療以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為,方用萆薢滲濕湯加減,常用土茯苓、川萆薢、苦參、赤芍、梔子、滑石等藥物。 3) 脾虛生濕型
治療以健運脾胃,除濕止癢為主,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 ,常用蒼朮、白朮、茯苓、澤瀉、薏苡仁、赤小豆等藥物。 4) 血虛受風型
治療以養血祛風,潤燥止癢為主方,方用當歸飲子加減,常用熟地黃、何首烏、當歸、烏豆衣、當歸、龜板等藥物。 除以上內服中藥外,中藥外洗在治療中亦起到重要的作用。外洗中藥如土銀花、連翹、野菊花、徐長卿、地膚子、苦參、黃柏、冬瓜皮等,可根據病情酌情選用。另外可結合病情需要,採用針灸治療、梅花針治療、耳穴治療等綜合治療,標本兼治,加強療效。 預防調攝 由於濕疹的病因複雜,與生活環境、外界刺激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日常生活中必須注意: 1)醫患合作,建立治癒信心,盡可能避免各種可疑致病因素,如熱水洗燙、過多使用肥皂、用力搔抓及外用藥不當等;
2)應避免過勞及精神緊張;
3)飲食應清淡,避免辛、辣、腥、酸等食物;
4)保持皮膚清潔,避免繼發感染;
5)平時保持情緒穩定,睡眠充足,大便通暢;
6)急性濕疹或慢性濕疹急性發作期間,應暫緩預防注射各種疫苗和接種牛痘。 總而言之,濕疹雖然困擾日常生活,影響生活質素。但只要平時注意起居飲食,再配合中醫藥調治,濕疹也可以獲得很大改善的。 # 濕疹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濕疹的中醫診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