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
腸胃炎 |中醫 香港天氣潮濕,都市人工作忙碌又食無定時,加上不良的飲食習慣,則脾胃更易受損。脾胃虛弱,則不能運化水濕,導致痰濕内生,影響消化及代謝。如飲食不慎則更易患上急性腸胃炎。臨床上腸胃炎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其中急性者多由進食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或接觸不潔的器皿而得病。而臨床表現多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脹、腹瀉(次數可達一至數十次)。而較嚴重的腸胃炎,可能會有發燒現象,解稀水便,且糞便中可能夾帶有血絲、黏液或惡臭。 急性期發作時建議先禁食,待腸胃可充足休息。此外,建議先停止胡亂進食止嘔止瀉藥,避免身體難以排出不潔的食物、細菌及病毒。但需注意如見嘔吐腹瀉不止、大便出現血絲黏液、唇乾、高熱等,則為較嚴重的情況,建議先立即就醫治療,避免脫水甚至休克等併發症;亦需特別注意嬰幼兒、兒童及高危長期病患者情況。 而腸胃炎急性期緩解(嘔吐腹瀉停止)後可慢慢進食清淡流質食物,例如米湯、稀粥、軟麵包等,再慢慢恢復至正常飲食;避免進食高纖維食物、奶製品、油膩生冷食物;避免過飽、飯後平躺,以免胃氣上逆而惡心嘔吐;避免灌水法飲水,以免引起胃部脹滿不適。 中醫方面,腸胃炎症狀緩解後可輕按穴位,幫助調理脾胃、和胃降逆。保健穴位包括中脘(前正中綫,臍上4寸)、内關(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的凹陷處)、足三里(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陰陵泉(小腿内側,脛骨内側後下方凹陷處)。以上穴位可輕按2-3分鐘,有酸脹感即可,注意:孕婦避免按壓腹部穴位、建議先諮詢中醫;避免急性期/剛緩解症狀時按壓腹部,以免加重不適。 而症狀緩解後可飲用米水益氣健脾,材料包括太子參10-15g 、麥冬3-5粒、炒白米1-2湯匙、陳皮1-2片,洗淨後置入煲内並加入適量清水,水煮滾後再調細火煮20-30分鐘即可,建議慢慢少量飲用那個,避免胃脹惡心。 另外,亦建議多休息,忌操勞,忌運動鍛鍊,可待1-2星期後再恢復以往運動習慣。 # 腸胃炎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