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認識汗證

汗證|中醫 汗證是指人體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不固而導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根據汗出的臨床表現,可分為自汗、盜汗、脫汗、戰汗、黃汗五種。晝日汗出溱溱,動則益甚者為自汗。寐中汗出津津,醒後自止者為盜汗。脫汗多見於危重病人,為病勢危急之象,表現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伴見聲低息微,精神疲憊,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或散大無力等症狀。戰汗多發生於急症熱病過程中,突然全身戰慄而汗出,乃邪正交爭的現象。至於黃汗則為汗出色黃,染衣著色,常伴見口中黏苦,渴不欲飲,小便不利等症。 《靈樞.五癃津液別》曰:「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氣留於膀胱,則為尿與氣」,說明出汗與氣溫高低及衣著厚薄有關,出汗乃人體正常生理現象,因此本病需與生理性汗出作出鑒別,不因外界氣候、運動、飲食等生活環境因素所影響,而頭面、頸胸、四肢、或全身汗出異常者,才屬本病范疇。此外,《筆花醫鏡》中提到「盜汗為陰虛,自汗為陽虛,然亦有稟質如此,終歲習以為常,此不必治也」,指出有些人因體質關係,平素易於出汗,而不伴有其他症狀者,此不屬本病范疇。 本病主要的發病原因及機理大致可歸納如下: 1.肺氣不足

素體肺氣不足,或因久病體虛,肺與皮毛相表裏,肺氣不足則皮毛失養,腠理疏鬆,衛表不固而汗自出。 2.營衛不和

體內陰陽的偏盛偏衰,或表虛之人微受風邪,致營衛不和,營陰不能內守而汗出。 3.陽氣虛衰

《素問.生氣通天論》道「陽者衛外而為固也」,久病重病,陽氣耗傷,不能斂陰而汗液外泄,甚則大汗亡陽。 4.虛火擾津

煩勞過度,亡血失精,或熱病傷陰,致陰精虧虛,虛火內生,迫津外泄。《素問.評熱病論》云:「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又汗出也」。 5.心血不足

汗為心之液,勞心過度,久病血虛,致心失所養,心神不寧,心液不藏而外泄為汗。 6. 熱邪鬱蒸

情志不舒,肝氣鬱結化火;或飲食不節,嗜食煎炸辛辣厚味,濕熱蘊結,致邪熱熏蒸,迫津外泄而汗出增多。 汗證的病位在衛表肌腠,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熱邪鬱蒸,迫津外泄者為實證,肺氣不足、陽氣虛衰、心血不足等則為虛證,而邪客表虛,營衛不和者則屬本虛標實。至於虛實之間,又往往出現兼見或相互轉化,如熱邪鬱蒸,久亦傷陰耗氣;虛證亦可兼見濕熱。因此,若懷疑自得汗證,宜及早就醫,即便汗證虛多於實,切忌胡亂進補,以免耽誤病情。 #汗證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認識汗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