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陽暑陰暑要分清
陽暑陰暑 |中醫 進入夏季後因嘔吐腹瀉而求診的病人明顯增加。他們多表現為飲食不振,精神倦怠,嗜臥懶言,身軟無力,時戓泛惡,或微惡風,泄瀉,或小便色黃,舌苔白膩或微黃,脈象濡數。有些人以為自己是進食了不乾淨食物導致腹瀉,實為不慎中暑而不自知,這類暑病稱為陰暑。《六因條辨》:「暑熱相逼,好食生冷,不禁房欲,遂致腎陽內歉,腠理不密,寒涼暑濕,乘虛直入,頃刻胸腹悶痛,肢逆汗冷,吐瀉交作。此無論動靜,而即為中暑也。」當外感暑邪夾濕後,暑濕阻鬱脾胃,中陽失展,健運失職,清濁升降失常,故出現精神倦怠,飲食不振,大便不調等症狀。治療以藿樸夏苓湯為主方醒脾化濕,或加入六一散以清暑熱,多能取效。 暑邪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致病在夏至以後,立秋以前。《雜病源流犀燭·暑病源流》指出暑病有中暑、傷暑、陽暑、陰暑之分。陽暑陰暑預防方法截然不同,以下給大家簡單介紹。長期戶外工作,烈日下曝曬過久,或工作場所悶熱而引起的熱病,為中於熱,屬陽暑。預防方法為多飲水,用濕毛巾擦皮膚降溫,飲食清淡為主,多進食冬瓜,青瓜,綠豆,絲瓜,西瓜等消暑食物。而暑熱時節,過食生冷,或貪涼露宿所引起的熱病,為中於寒,屬陰暑。如此看來,陰暑是過份消暑而來的,現在由於大部分辦公室及商場冷氣溫度過低,加上各種消暑冷飲,水上活動等,中醫臨床上陰暑病人較陽暑多。《景岳全書》:「因暑受寒,但以寒邪在內,治宜溫中為主,是亦陰暑之屬也。」故平時宜飲用溫水,進入冷氣地方及時添衣避免受涼,不宜進食過量寒涼食物。 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 # 陽暑 #陰暑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