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文章(「中藥找不同」系列)中我們討論了品種與藥名的問題,但其實藥物的採收時機亦很重要。今次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在《論語·鄉黨第十》中說過:「不時不食。」至今很多人仍跟從這原則生活。中醫方面,藥材的採收時機亦相似,須講究「不時不採」。
有些中藥看名字便很直觀地知道甚麼時候採收,如麥芽是在大麥發芽的時候採收、半夏在夏天一半(夏至)時採收。而「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又告訴我們茵陳在(農曆)三月時採收。
那麼,為何藥材要「不時不採」呢﹖因為這與藥材的功效有密切的關係。其次亦受自然環境之限制,如花類藥材當然要等其花期才能採收。如上述提到之茵陳,於初春之時採收,取其得春天生發之木氣,以入屬木之肝以舒肝條達,稱為綿茵陳。甚至再誇張一些,採收時機不同,採收的藥材以至功效就不同了。如枳殼和枳實均來自芸香科植物酸橙。早些採收的未成熟果實乾燥後為枳殼,晚些採收的幼果乾燥後為枳實。古人稱枳實利胸膈,枳殼利腸胃。現今運用以枳實破氣消積、化痰散痞;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現代研究亦表明枳殼和枳實兩者化學成份存在顯著差異。
就現今科學角度而言,採收時機決定了藥材的有效成份含量,從而影響功效。如黃芪傳統上在秋季植株枯萎後或春季植株尚未萌發時採收。而經測定黃芪甲苷含量在4月底和10月底時達最高為0.10%亦與其採收時機相符。
由此可見,藥物的採收時機不可不講究呢。
溫馨提示:如有任何疑問,請向中醫師諮詢。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