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國軒醫師
- Jan 30
壓力致脅肋疼痛
脅肋痛|中醫 上期文章提到長期高壓下不單只引致慢性泄瀉,同時亦能出現頭痛、脅痛、胃痛等多種不適。今期文章繼續以壓力為題,淺談一下其導致脅痛的病因病機,供廣大讀者參考。 一般來說,脅痛是指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特徵的疾病,中醫認為病因可簡單分為以下四種,分別是肝氣鬱結、瘀血停滯、肝膽濕熱及肝陰不足型。而本次主要探討實證中肝氣鬱結所引致的脅痛。 壓力與肝氣鬱結的關系 首先壓力並不一定會導致人體出現肝氣鬱結,它只是其中一條導火線。人身處社會壓力無所不在,適度的壓力反而有助自身進步。但當長期身處高壓環境,而又超過自身的可承受範圍,若沒有合適的抒發途徑,便會使原本在人體中升降有序的氣機出現紊亂,氣行受阻不暢,逐漸形成氣機鬱結的狀態。臨床上常見性格急躁、多思多慮的患者容易形成肝氣鬱結,尤以女性患者為多。 肝氣鬱結與脅痛的關系 中醫認為十二經脈中肝經循行於脅肋兩側,故病位多在肝膽。如《景岳全書‧脅痛篇》說:“脅痛之病本屬肝膽二經,以二經之脈皆循脅肋故也”。故當情緒失於疏泄,肝氣運行不暢,氣機失調時便有機會出現胸悶脅痛等症狀。 肝氣鬱結型脅痛的中醫治療 典型


朱衍鋒醫師
- Jan 30
百合的功效
中藥|中醫 蓮子百合糖水大家可能都食過,但你又知不知道百合究竟有什麽功效呢? 百合其實是常用的中藥材,為百合科植物的乾燥肉質鱗葉,因其鱗莖瓣片緊抱,故名百合。味甘,藥性微寒。歸心經、肺經。 最常使用百合的原因,是因爲有養陰潤肺止咳的功效。適用於肺陰虛的燥熱咳嗽,症狀為乾咳、痰少而黏、或痰中帶血絲、口燥咽乾、或咳聲嘶啞等。方劑如百合固金湯便是以百合為主藥,治療陰虛咳嗽。 第二,百合具有清心安神的功效,能用於熱病餘熱未清、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等。經典方劑如百合地黃湯就是以百合為主藥,以清心寧神。 較少人知道的,百合原來還可以治胃痛。《神農本草經》云:百合主治邪氣腹脹。方劑如百合湯即以百合配烏藥,以清泄肺胃鬱氣,肺氣降,胃氣和,則胃痛自消。 當然也有一些人不適合經常服用百合。因為百合屬性微寒,對痰多且痰色偏白的寒咳患者,或經常腹瀉的脾胃虛寒人士則不適合食用。 下次大家食蓮子百合糖水時,不妨想一想,你適合食百合嗎? #中藥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鄭名峻醫師
- Jan 30
失眠的中醫治療
不寐|中醫 失眠,中醫稱之為不寐,是以常不能正常睡眠為特點的疾病。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或深度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時寐時醒,重者徹夜不寐。 城市生活壓力大,節省急速,密度高,令都市人精神較易緊張,容易導致失眠。二零一四至二零一五年人口健康調查發現,近半數15 歲以上人士在受訪前 30 日曾出現睡眠困難,可見此病之普遍。 其病因為飲食不節,情志失常,勞慮過度或病後體虛等,導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陽不入陰,而致失眠。 治療上,臨床上根據不同證型辯證論治,常見如下: 肝火擾神 表現為失眠多夢,徹夜不眠,急躁易怒; 治法為清熱安神,代表方有龍膽瀉肝湯 痰熱擾神 臨床表現為心煩失眠,胸悶脘痞,泛惡噯氣; 治法為和中安神,代表方有黃連溫膽湯 心脾兩虛 臨床表現為不易入睡,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 治法是益氣安神,代表方有歸脾湯 心腎不交 臨床表現為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心悸多夢,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 治法為滋陰降火,可用六味地黃丸 總結而言,補虛瀉實,調整陰陽,加上心理調整,為此病治療的大原則,盡量以放鬆的心情面對失眠,養成定時就寢的習慣,適量運動


方樹堅醫師
- Jan 30
小兒新冠後咳嗽不停 ---- 中醫快速治咳有理
咳嗽|中醫 最近醫師有一位8歲的小朋友病人在1月確診新冠肺炎,陽性期間症狀輕微,但轉陰性後一直反覆咳嗽不停,而且咯淺黃色痰。她的媽媽怕女兒一直咳嗽會影響上課,亦怕其他同學歧視女兒。所以帶女兒到診所求診,望用中藥調理身體。 醫師除了使用基本問診、把脈舌診外,在診症期間亦主動請病人「扮咳」,讓醫師即場透過咳聲判斷病人咳嗽之寒熱虛實。結果發現病人雖然反覆咳嗽不停,但咳聲輕弱、喉間未聞明顯痰聲。在中醫辨證中屬內傷咳嗽,燥熱傷肺證。主要病因是確診後久咳不癒,燥熱傷津,肺氣不利,上逆作咳所致。治療當滋陰潤燥,化痰止咳為主。故開了三天中藥,囑病人回家休息,服完中藥回來覆診。 三天後病人覆診,病人媽媽說女兒咳嗽明顯大幅減少,未有再咳痰,作為旁觀者她嘖嘖稱奇,訴沒想到中藥效果如此快,令她對中醫治療刮目相看。誠然,若辨證準確,仔細觀察病人咳嗽特性而用藥,一般咳嗽可在數劑中藥內即見起效。但這亦與小朋友生理病理特性有關。 小朋友的生理特性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及「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病理特性為「發病容易,傳變迅速」及「臟氣清靈,易趨康復」。因此,小朋友得病後發病容易


賴希浚醫師
- Jan 30
氣虛發熱
內傷發熱|中醫 最近診治了一個反覆低熱的患者,現分享病例及思路如下: 男子,五十五歲,近兩月反覆發熱時作,額探體溫37.3-37.5度,現症見惡寒汗岀,晨起清涕,胃脹納呆,大便爛,日兩行。脈弦滑尺沉,右脈較弱。舌尖紅,邊瘀點,胖,齒印,苔白膩。 低熱時作,伴惡寒汗岀,時岀清涕,為正氣不足,外有表寒之象。加上其人胃脹納呆便爛,苔白膩,又時值四月,春氣潮濕,兼見胃虛寒濕之機。首次處方選用了柴胡桂枝湯扶正解表,合藿香正氣散和胃祛濕止瀉。 服藥六天後覆診,發熱胃脹便爛已解,惡寒清涕減,但口中仍有熱感,伴見頸肩緊重、周身酸軟等濕困經絡之象,故上方以羌活勝濕湯易藿香正氣散,另加葛根、薑黃、威靈仙以疏散在表之濕邪。 服藥七天後,口熱平,但低熱時有稍復,伴見神疲納少便爛,頭兩側微痛,微惡風寒及清涕。服藥已半月,若方藥對證,理應不會仍時有反覆低熱,當重新分析病因病機。再三仔細詢問後,發現低熱多發生於工作繁忙勞倦的日子。《黃帝內經》曰:「陽氣者,煩勞則張。」陽氣因過勞虛耗,失於固攝,浮越於外,故低熱多發生於勞倦後,而神疲納少便爛亦為脾胃氣虛之證。此乃氣虛發熱,故前方


程向明醫師
- Jan 30
中醫談失眠
不寐|中醫 失眠,中醫稱之為「不寐」。輕者,會入睡困難、能入睡但淺眠、時眠時醒,或醒後不能再眠;嚴重者,甚至徹夜不能入睡。 臟腑氣血失調為主因 所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體與自然界陰陽之氣有著相似的運行規律,日間陽氣盛而較興奮、有活動力;夜間陰血行而較內斂、平靜。當人體陰陽失交,陽盛陰衰時,動與靜的平衡變得不穩定,部分人就會出現不寐。 從中醫的角度,「不寐」常因飲食不節、情志失常、勞逸失調等,引致臟腑氣血運行失常,從而影響神明,最終導致「神不安則不寐」。 一.飲食失節 部分人會因飲食習慣不節制,如暴飲暴食,或進食時間與睡眠時間很接近而出現失眠。部分人則會因睡眠質素差,而決定提早就寢,以增加入睡的時間,有時6、7點晚飯後,8、9點就上床。 但其實進餐後,氣血會匯聚於脾胃,以運轉水谷精微物質,這是一個相對鼓動、興奮的狀態。若短時間內就寢,可能會有兩個情況: 1. 胃不和則臥不安:人體作息時陽氣漸降,脾胃處理水谷的工作未完成,就被迫減慢,引致宿食停滯,易化痰熱,令脾胃氣機失和,擾亂心神,影響安寧而輾轉難眠。 2. 脾胃繼續其活躍狀態以運


李浩銘醫師
- Jan 30
從中醫角度探討更年期綜合症
更年期綜合症|中醫 現代醫學對更年期綜合症的認識: 在現代社會,更年期是每位女性生命當中必經的生理性自然現象。一般婦女到了四十五至五十五歲這個年齡階段,卵巢開始缺乏足夠卵胞來接受腦下垂體分泌的刺激,導致週期性分泌的雌激素及孕激素越來越少,影響子宮內膜週期性的增厚、剝落及出血。從而引致的結果為月經週期逐漸變得不規律,提早或延後,月經量時多時少,直至絕經;另一方面,由於更年期間雌激素的分泌降低,除了會引致絕經外,也會在更年期前後引起其他生理和心理的轉變,如烘熱汗出,面紅潮熱,頭暈耳鳴,煩躁易怒,心悸失眠,腰背酸痛,面浮肢腫等,嚴重的話可影響工作和生活,降低生活質素,對婦女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一定的困擾。一般而言,更年期前期一般持續7年(有時可達14年),直至完全停經。在臨床上當婦女超過一年以上沒有月經來潮,才可明確為絕經。 中醫對更年期綜合症的認識 更年期綜合症在中醫的病名為“絕經前後諸症〞。女性三十五歲時,陽明脈開始衰退,從經脈氣血來說,因為女子屬陰,陰氣有餘,陽氣不足,因此衰退的話會先從不足的部分開始,而陽明脈循行於面部,因此最先見的的表現為面部開始


吳裕斌醫師
- Jan 30
現在跌親撞親,處理方法同以前不太一樣?
骨傷|中醫 「吳醫師呀,以前我地跌親撞親,都係是但揾跌打酒、藥油捽下就自己會好架,再唔係就轆下雞蛋,點似得依家D細佬禁,又要做針灸又要做物理治療禁鬼多野搞既姐。」 記憶中小時候我跌親撞親,我都係轆下雞蛋捽下跌打酒,最嚴重一次,係由一個半圓形的「馬騮架」上面跌左落地,然後比人捉左去睇跌打師傅。近年跌打館係香港越來越少,慢慢由跌打變成中醫骨傷科,由傳統師帶徒的方式,變成了學校學習的方式。由以前所稱的「跌親打親」,深入變成了筋傷及骨傷。以中醫黎講,由外敷中藥、推拿活血化瘀,再加入針灸方法,令大家可以用最適合的方式接受治療。 為何以前可以用跌打酒同藥油,而現在要做針灸或者其他治療呢?最注要的原因為病種不太一樣。事實上,如果患處內有傷口而做成出血現象,推拿或者俗稱的捽下佢,都會令到佢越來越嚴重,越來越腫脹。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某種治療方法特別差,而是每種手法都有其適合的範圍,一但超過了其適合的範圍,則有機會弄巧反拙。所以專業的診斷對康復尤其重要。 「哦,因為依家醫學水平進步左呀。」 #骨傷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張裕源醫師
- Jan 30
冬日養生小貼士
養生|中醫 近日天氣轉冷,寒流襲港,加上陰雨綿綿。濕凍的環境,氣溫甚至一度低於十度,因此門診感冒咳嗽病人亦愈來愈多。天氣反覆無常,偶爾早上十一度,中午十八至二十度,一般病人不太留意天氣轉變,容易受寒。 建議一:多留意天文台資訊或天氣報告 首先可以留意整體天氣的溫度、濕度、降雨情況,再留意分區天氣情況,如新界或離島,一般溫度都會比市區低。注意不要受風,很多病人早上起床時不小心受涼,容易出現流鼻水、咳嗽等情況,更甚者會出現發燒。 中醫理論上,風寒之邪,侵襲肌膚,首先犯肺,肺主皮毛。在五臟六腑對應上,肺與皮膚密切相關,風寒侵襲人體,影響肺氣的宣發,導致咳嗽。所以醫師首先建議大家留意天氣報告,不要因為中午一陣冬日陽光,以為天氣回暖,實則乍暖還寒。 建議二:戶外運動時注意保暖 戶外運動亦是一個危險的感冒陷阱。運動雖然有益身心,但必須注意安全。很多病人在跑步時或行山時容易受涼。戶外環境寒冷,偶有陣風,運動時汗出,汗孔打開,中醫所言即係「腠理疏鬆」,就容易受到風寒濕邪入侵,誘發感冒。 運動時選擇的衣著,既要注意吸濕排汗,又要注意保暖。醫師一般建議病人在冬天不要


葉健棠醫師
- Jan 30
痹病(肩關節周圍炎)醫案一則
肩關節周圍炎|中醫 患者,女性,74歲。 2023年2月1日第一診:右肩痹痛1周,後屈困難,伴口渴,餘皆可。診得雙脈浮弦細滑,雙尺不足,左關亦不足,舌淡紅見朱點,苔白。診斷應為痹病(肩關節周圍炎),證型屬肝腎不足,風寒濕邪乘虛痹阻經絡,氣血不暢,不通則痛。治應先祛風散寒除濕,活血通經。自擬方:羌活2g、防風1g、桂枝1g、桑枝2g、薑黃1g、威靈仙1.5g、葛根2g、赤芍1g、當歸3g、補骨脂1g、蒼術2.5g、痛症方4g、五藤飲8g。三劑。 2月4日第二診:右肩痹痛大減,活動已較前舒暢。右脈弦細滑,左脈略浮弦,雙尺不足,舌同前。此風邪已減,乘勝追擊,按上方祛五藤飲,加獨活1g、雞血藤2g、伸筋草1.5g、桑寄生1g、續斷2g。三劑。 2月11日第三診:右肩痹痛已輕微,後屈稍阻滯感,餘可。雙脈弦細滑,尺不足,舌淡紅,苔薄白。風寒濕邪已輕,續前方加重補肝腎強筋骨藥味之量,三劑作鞏固。 按: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應屬於中醫之痹病範疇。本病的形成,多因年老體虛,氣血不足,筋失濡養;或因汗出當風,睡臥露肩,感受風寒濕邪,經脈拘急;慢性勞損或外來暴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