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中醫秋季養生

  • 江秋怡醫師
  • Oct 30
  • 2 min read

ree

養生|中醫


《黃帝內經》指出四季養生之道,皆應順應自然之氣機變化而行。秋天萬物由盛轉衰,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此時養生應以「收」為原則,其中秋季在中醫五行中屬金,應肺氣,若秋天調養不當,易導致肺氣受傷。在《素問》中亦有云:「秋傷於濕,冬生咳嗽」,亦道出秋季若受濕邪所傷,將導致冬季易感呼吸道疾病,特別是咳嗽、哮喘等肺病。在現代都市環境中,雖有秋燥之象,但因室內空調、作息不定、飲食不節,大多數人都有脾虛濕困的情況。因此,秋天養生之道,應以健脾祛濕、潤肺養陰為主,並順應自然,調整飲食與生活方式,以達天人合一的養生境界。


首先要從生活作息上順應「陽收陰長」的自然規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秋三月,此謂容平……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意思是秋季應當早睡早起,並與雞同作息,順應天光。此時不宜晚睡,以防陰陽失衡,導致氣血紊亂。同時也應當重收斂神志,避免情緒波動過大。秋天在五行中情志為悲,秋氣容易使人情緒低落,若悲憂過度,易耗傷肺氣。故秋天尤其要保持心情平和,情志收斂,淡泊寧靜。


飲食方面,秋季氣候乾燥,人體容易耗傷津液,肺喜潤惡燥,應注重以養陰潤燥之品為主,避免辛辣燥熱油炸之品,如辣椒、燒烤、炸物等。宜多食含潤肺作用的食物,如雪梨、百合、銀耳、南北杏、玉竹等。此外,又要注意不能過於滋補,以免濕濁內生。切忌不可過早進補如人參、鹿茸、阿膠、羊肉等,應以清潤平補為主,兼顧健脾祛濕,如太子參、南棗、杞子、白扁豆、蓮子、山藥、茯苓等。


食療方面,有以下推薦:


1.     南北杏百合雪梨潤肺湯

材料:百合20克、南北杏各10克、雪梨1-2個(去核)、無花果2個、淮山15克、瘦肉適量(按個人喜好選擇加上)

功效:潤肺清燥,適合乾咳、口乾 皮膚乾者

2.     紅蘿蔔淮山扁豆健脾湯

材料:淮山20克、白扁豆15克、蓮子15克、玉竹15克、陳皮6克、紅蘿蔔1條

功效:健脾祛濕、清潤養陰,適合體倦乏力、納呆大便黏者

3.     玉竹麥冬茶

材料:玉竹6克、麥冬6克、桑葉3克、陳皮3克

功效:養陰潤燥、生津止渴,適合口咽乾者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特殊體質,建議先諮詢中醫師。


#養生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


© 2025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

    • Instagram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