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翹散合三仁湯加味治療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中醫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71型引起的傳染性疾病,雖其常見於兒童,但成人亦可受感染。病發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發燒後 1至2 天,口腔可能會出現疼痛的瘡,初時呈細小的紅點和水疱,然後形成潰瘍。潰瘍通常出現在舌頭、牙肉以及口腔的兩腮內側。另外,手掌及腳掌,甚至臀部及/或生殖器亦會出現不痕癢及有時會帶有小水疱的紅疹。西醫現時並沒有藥物治療手足口病,只可用藥物治療症狀,以紓緩發燒和口腔潰瘍引致的痛楚。但是,中醫其實是有方法治療的。 從中醫角度分析,手足口病初起發熱咽痛,是外感風熱的表現。風熱邪氣若不能及時從表汗出而解,則會伺機乘虛而入,內侵營血,導致紅瘡潰瘍,甚者更會出現高熱神昏,暈厥抽搐等邪熱內陷心包的症狀,即西醫的病毒性腦膜炎、腦炎及類小兒麻痺症癱瘓等嚴重併發症。中醫治療的方法就是使風熱邪氣從表而解,下文將以驗案的形式舉例說明。 莫男,4歲,14/9/2025初診。 與表哥玩耍後感染手足口病5天,初起曾發熱,現症見雙手足紅瘡水泡,無癢痛,舌尖紅瘡,張口不利,難以進食,胃納不佳,微咳無痰,無流涕
賴希浚醫師
Sep 29


痛風病案一則
痛風 |中醫 某女27歲 一診9/7/2025:左足拇趾疼痛一月餘,最終誤會是扭傷疼痛,曾外用跌打之法治之不效,上周前往醫院作檢查,驗血發現血尿酸上升及白細胞上升,西醫確診痛風,現症:左足拇趾疼痛仍舊,(初診未觀察與天氣有關,二診發現與陰雨天相關),納可,二便調。患者皮色紅暗,微腫,按壓疼痛明顯,納可, 二便調。lmp:30/6/2025,7日淨,量色正常,否認妊娠可能性及打算。檢查足底時已請姑娘陪同。 脈左細滑,右弦細滑但不甚。 舌尖紅苔白(微黃)膩 診斷:痛風,濕熱下注型 治法:利濕化熱,養陰通絡。 五藤飲4g 牡丹皮2g 赤芍1g 茵陳1g 滑石1g 黃柏0.8g土茯苓2g 生苡仁1.5g 川牛膝1.5g 萆薢1.5g 車前子1g 威靈仙1.5g 絡石藤1.5g 蒼術1.5g 陳皮1.2g 佛手2g。3日,6劑。 二診:12/7/2025: 藥後疼痛部位明顯減輕,患者描述觀察到與天氣潮濕陰雨天加重疼痛,納可,二便調,大便藥後更加順暢。眠可,神可。 已建議患者帶回驗血報告 五藤飲6g 牡丹皮2g 赤芍1g 茵陳1g 滑石1g 黃柏0.
馬文輝醫師
Sep 29


髂腰肌綜合症 - 跑者的隱形痛點
髂腰肌綜合症 |中醫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許多人難以與朋友相約運動,而跑步,便成了一項最容易入門的運動方式。只需一雙跑鞋,隨時都能出發,不僅鍛鍊體魄,更能釋放壓力。然而,未經系統訓練的跑者,往往在長時間運動後,出現腰部、臀部或大腿部位的疼痛不適,其中「髂腰肌綜合症」正是跑者族群中常見的問題之一。 髂腰肌,堪稱腰臀之間的「動力核心」,由腰大肌、腰小肌與髂肌共同組成,連結腰椎、骨盆與股骨。這組肌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負責控制髖部的多方向動作,無論是抬腿、跨步、旋轉,都離不開它的協調運作。而髂腰肌綜合症的好發族群,主要包括: · 需要頻繁髖部屈伸的運動愛好者,如馬拉松跑者、田徑選手或三項鐵人,因長期高強度使用而導致肌肉勞損; · 芭蕾舞者,因經常進行髖部外轉與快速動作,也容易引發髂腰肌緊繃; · 久坐辦公的上班族,因髂腰肌長時間處於縮短狀態,逐漸變得僵硬無力; · 曾接受髖部手術或受過外傷的人,同樣屬於高風險族群。 當髂腰肌使用過度或過於緊繃時,可能引發從大腿內側延伸至髖部前側的深層疼痛,並使屈髖能力下降。患者會發現自己上樓梯時大腿使不上力
蔡景潤醫師
Sep 29


防治秋燥湯水食療
養生|中醫 秋天將近,本文簡介防治秋燥的湯水食療。 秋天主氣為「燥」,而「燥勝則乾」易傷人體津液(人體一切水液),引致口乾、鼻乾、周身乾等症。秋燥可以分為溫燥與涼燥兩類。故名思義,一者偏溫,一者偏涼。溫燥常見於初秋,涼燥常見於深秋。兩者皆可出現發熱惡寒、頭痛、咳嗽、口鼻咽乾、口渴、苔乾等症。但溫燥常見渴喜飲冷、可伴心煩,少汗,或有少量黃白痰,舌偏紅,苔薄白或黃而乾。涼燥常見渴多喜飲熱,無汗,或有少量較清稀白痰,舌淡紅,苔薄白而乾。 以下介紹兩款湯水。 溫燥食療湯水:百合防風龍脷葉雪梨湯。 2人份量材料:百合1兩(約30克)/鮮品1-2個更佳、防風1兩(約30克)、龍脷葉1兩(約30克)/鮮品1兩半(約50克)、新鮮雪梨1-2個。 做法: 1.將全部材料洗淨,雪梨去蒂、去芯、切塊,如要加入瘦肉,須先汆水。 2.鍋內放入1,000毫升水,把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大火煲滾後轉文火煲1個小時,即可食用。 涼燥食療湯水:核桃蟲草花防風南北杏湯。 2人份量材料: 核桃1兩(約30克)、蟲草花1兩(約30克)/鮮品1兩半(約50克)、防風1兩(約30克
劉凱儉醫師
Sep 29


鼻敏感病案分享
鼻敏感 |中醫 香港的過敏性疾病一直都有不少人有,而其中鼻敏感的好發率也很高。鼻敏感的主要症狀為反覆流鼻涕、鼻塞、打噴嚏,一直困擾不少香港人。而中醫治療鼻敏感的療效是不錯的,以下為筆者近期治療過的一位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男,14歲, 鼻敏感5年史, 就診當天發作加重, 通常在早上、天氣轉變時甚,現流清鼻涕,鼻塞,打噴嚏,伴有納可,大便調。舌紅, 苔白厚稍黃,有裂紋。脈沉滑。 肺主皮毛,肺氣不足,衛表不固,早上或天氣轉變時風邪容易乘虛而入,外襲肺部,肺通竅於鼻,因此容易流鼻涕,鼻塞,打噴嚏。肺能通調水道,肺氣不足,則聚液成痰濕,痰濕有少許化熱,則可見苔白厚稍黃,所以,中醫辨證為風邪犯肺,濕熱阻竅,肺氣不足。 治療原則為疏風通竅,清熱利濕,補肺固表,處方以玉屏風散補肺固表,合蒼耳散疏風通竅,加入石菖蒲、佩蘭芳香通竅、清熱化濕。如果病人發作明顯時為風重,則蒼耳散加大用量;如發作不明顯時則固本培元,增強肺氣,以求根治,加大玉屏風散用量來補肺固表。前後加減治療兩個月後,病人鼻敏感症狀已大減,最近1個星期早上只發作1次,發作時只是鼻塞,無流鼻涕、打噴嚏
方浩原醫師
Sep 29


帶狀皰疹病案分享
帶狀皰疹 |中醫 早前,有一個伯伯因新冠肺炎求診中醫,咳嗽痊癒了。有一次得知我們公司可以進行視像診症,就請我幫他女兒看病。他女兒是一個居住在英國的中年婦女,近日因為帶狀皰疹所引致的頭部劇痛,求診中醫。 帶狀皰疹,俗稱「生蛇」。皰疹的皮膚表現,一般有紅斑、丘疹、水皰。而且水皰會沿著神經分布,好像一條帶,就叫帶狀皰疹。在古代,中醫看見多數在腰部發生,水皰又好像一條蛇,所以病名改為「蛇串瘡」或「纏腰火丹」。帶狀皰疹除了水皰、皮膚疼痛,還有乏力、發熱、胃口差等全身症狀。 西醫角度,帶狀皰疹就是病毒感染,誘因可能是免疫力低、勞累、感染、腫瘤等。中醫角度,病因就是肝火、濕熱、氣滯、瘀血、氣血虛弱、情緒等誘發。在此就簡單帶過,因為成因都比較複雜。而且帶狀皰疹還有不同形態,身體不同位置都可以發生,還有併發症等等。 西醫治療,一般就是「抗病毒、消炎止痛」。今次分享的病案,就是一個大約四十歲的女人,在英國出現帶狀皰疹,求診西醫,服用西藥和外用藥膏,仍然覺得頭痛。主要症狀有頭皮水皰疼痛,劇痛影響睡眠,口乾,飲水多,但不解渴,舌紅,苔黃膩。還有一個症狀是覺得身體內寒冷,
張裕源醫師
Sep 29


失眠醫案分享
失眠|中醫 T女士,32歲 2025.8月 主訴:睡眠障礙1年餘 現病史: 近一年來睡眠障礙,身體疲憊但難以入睡,3-4點才能入睡,且睡眠淺,多夢。伴月經量少,僅來一天即止,週期28天,經期腹痛,頭暈,腹涼,慾望降低,白帶正常。頭髮油膩。 刻診: 無怕冷熱。出汗正常。口乾,癢,飲不多。胃口比較好,腹可。大便2-3天一次,大便乾結。小便正常。 查體: 手可。眼瞼淡紅。腹硬滿。舌淡暗紅嫩,苔薄白。脈軟弦芤,左關弦,雙尺不足。右寸數,寸下澀,關脹。 既往: 曾行子宮肌瘤切除術;過敏性紫癜病史。 辨證分析: 此患者以睡眠障礙就診。脈診總體脈 軟弦芤 ,軟芤表示患者總體津血不足,而弦則為肝鬱或肝火,雙尺不足也屬於虛證,同時患者月經量少,1天即止可證實。診脈時,發現患者 右寸獨有急促感寸下澀,考慮有咽炎 ,問患者是否容易咽乾痛咽癢,應驗,屬於肺有伏熱。同時 右關脹 ,患者 腹診硬滿,大便乾結,胃腸有積滯 。故患者總體屬於: 第一虛證,津血不足,需要補血; 第二胃腸有積滯,需要降瀉,但患者津血不足,不可大黃攻伐; 第三肺有伏熱。 基於以上:處
廖騰炬醫師
Sep 29


汗証
汗証 |中醫 汗証是指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不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動則益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臨床一般以自汗、盜汗最為多見。在西醫學中,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濕熱、更年期綜合征等均可見汗出異常。 汗為心之液,由精氣所化,不可過泄。除了伴見於其他疾病過程中的出汗過多外,引起自汗、盜汗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肺氣不足,素體薄弱,病後體虛,或久患咳喘,耗傷肺氣,肺與皮毛相表裡,肺氣不足之人,肌表疏鬆,表虛不固,腠理開泄而致自汗。 2.營衛不和,由於體內陰陽的偏盛偏衰,或表虛之人受風邪,導致營衛不和,衛外失司,而致汗出。 3.心血不足,思慮太過,損傷心脾,或血證之後,血虛失養,均可導致心血不足。因汗為心之液,血不養心,汗液外泄太過,引起自汗或盜汗。 4.陰虛火旺,煩勞過度,亡血失精,或邪熱耗陰,以致陰精虧虛,虛火內生,陰津被擾,不能自藏而外泄,導致盜汗或自汗。 5.邪熱鬱蒸,由於情志不舒,肝氣鬱結,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體濕熱偏盛,以致肝火或濕熱內盛,邪熱鬱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黎達輝醫師
Sep 29


秋燥來襲,我是溫燥還是涼燥感冒?
感冒 |中醫 秋高氣爽的季節,本該是舒適宜人的時光,卻因此季節正值外感六氣中的燥氣當道,有不少人開始出現喉嚨乾癢、咳嗽不止的症狀,這就是中醫所說的「秋燥」感冒。但你知道嗎?秋燥其實有「溫燥」與「涼燥」之分,治療方向大不相同,選錯方法可能產生反效果。 為什麼秋天容易患燥邪感冒? 中醫認為,秋季對應的氣候特點是「燥」。當天氣轉涼,空氣濕度降低,人體容易受到燥邪侵襲。 「 燥氣起於秋分以後,小雪以前,陽明燥金涼氣司令。 」 因於初秋與深秋的氣候差異,加上燥邪與不同人身體的互相作用,便形成了兩種不同性質的外感燥邪—溫燥與涼燥。 深入來說:清代名醫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將我們常說的「溫燥」稱為燥氣的「復氣」,如原文所示:「即蓋燥屬金而剋木,木之子,少陽相火也,火氣來復,故現燥熱乾燥之證」,表現為溫熱乾燥。而「涼燥」則被稱為燥氣的「勝氣」,吳鞠通認為「燥屬次寒」,其性質接近寒邪,帶有收引、凝滯的特性,故會出現類似風寒的症狀,但本質上仍兼有「乾燥」這一核心特徵。這正是辨證的關鍵所在。外感燥邪侵犯人體後可表現為溫燥或涼燥,視乎臟腑之間的作用。 如何簡單分辨
鍾發賢醫師
Sep 29


夜寐盜汗:陰虛陽擾的睡眠之謎
盜汗 |中醫 夜深人靜,不少人遭遇這樣的困擾:入睡後全身出汗,甚至濕透衣物,醒後汗便自然停止。這種情況,中醫稱之為“盜汗”,顧名思義,猶如盜賊夜間作案,悄悄而來,匆匆而去。 認識盜汗 盜汗是指不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在睡眠中汗出,醒後即止的一種病証。與盜汗相對的是“自汗”,即白天不因勞動、炎熱而自然汗出的現象。明代醫家王肯堂在《醫鏡》中對此作了形象區分:“盜汗者,如盜賊偷竊,夜出晝藏;自汗者,自然而出,動則益甚。” 盜汗的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由人體精氣所化。盜汗的主要病機在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導致津液外泄失常。 陰虛火旺是盜汗最常見的病因。煩勞過度、亡血失精或邪熱耗陰,均可導致陰精虧虛,虛火內生,陰津被擾而不能自藏。元代名醫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明確指出:“盜汗屬血虛、陰虛。” 心血不足同樣能引起盜汗。思慮太過,損傷心脾,致使血不養心,汗液外泄太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盜汗多屬陰虛,但並非所有盜汗皆由陰虛引起。清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嶽全書》中提出:“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 盜汗的辨證治療...
吳承凭醫師
Sep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