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夜寐盜汗:陰虛陽擾的睡眠之謎

  • 吳承凭醫師
  • Sep 29
  • 2 min read

ree

盜汗|中醫


夜深人靜,不少人遭遇這樣的困擾:入睡後全身出汗,甚至濕透衣物,醒後汗便自然停止。這種情況,中醫稱之為“盜汗”,顧名思義,猶如盜賊夜間作案,悄悄而來,匆匆而去。


認識盜汗

盜汗是指不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在睡眠中汗出,醒後即止的一種病証。與盜汗相對的是“自汗”,即白天不因勞動、炎熱而自然汗出的現象。明代醫家王肯堂在《醫鏡》中對此作了形象區分:“盜汗者,如盜賊偷竊,夜出晝藏;自汗者,自然而出,動則益甚。”


盜汗的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由人體精氣所化。盜汗的主要病機在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導致津液外泄失常。

陰虛火旺是盜汗最常見的病因。煩勞過度、亡血失精或邪熱耗陰,均可導致陰精虧虛,虛火內生,陰津被擾而不能自藏。元代名醫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明確指出:“盜汗屬血虛、陰虛。”

心血不足同樣能引起盜汗。思慮太過,損傷心脾,致使血不養心,汗液外泄太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盜汗多屬陰虛,但並非所有盜汗皆由陰虛引起。清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嶽全書》中提出:“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


盜汗的辨證治療

治療盜汗,中醫強調“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具體表現確定相應治法。

陰虛火旺型:除盜汗外,常伴有午後潮熱、五心煩熱、口乾咽燥等表現。治療以滋陰降火為主,經典方劑為當歸六黃湯。李東垣在《蘭室秘藏》中稱其為“治盜汗之聖藥”。

心血不足型:症見盜汗兼有心悸少寐、神疲氣短。治療應補心養血,常用歸脾湯加減。

邪熱鬱蒸型:患者汗液黏稠,伴有口中黏苦、苔黃膩等濕熱內鬱之症。治療宜清肝泄熱,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


日常調護與預防

對於盜汗的調護,中醫強調“三分治,七分養”:

飲食調理:多食芝麻、蜂蜜、豆腐、蔬菜水果等清淡滋陰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如酒、咖啡、胡椒等。

精神調養: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勞心過度而耗氣傷陰。

起居有常:早睡、睡足,顧護心腎。保持居室環境安靜,汗出後應及時擦乾,勤換內衣,避免受涼。

盜汗雖不是危重病症,但長期不愈會進一步損傷陰津陽氣。若盜汗嚴重或持續不止,應及時就醫,排除其他原發疾病。通過合理的辨證用藥和生活調攝,大多數盜汗患者都能獲得滿意療效,重享安寧的睡眠。


 #盜汗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


© 2024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

    • Instagram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