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治療痛風病案一則
痛風|中醫 痛風是一種由於尿酸代謝紊亂引起的慢性疾病,多見於男性。主要特徵為急性關節炎發作,通常影響大腳趾、膝腕等關節。當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過高時,尿酸會在關節及周圍組織中形成針狀結晶,進而誘發炎症反應,導致劇烈疼痛、紅腫和活動受限。 以上表現屬於中醫“痹證”的範疇。中醫認為,痛風的發生多源於患者飲食不節,平素恣食辛辣肥甘厚味炙搏之品,導致濕熱內生,鬱結於關節,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疼痛。中醫對痛風的治療效果顯著,以下為一則中藥治療痛風急性發作的病案。 男,50歲。患者左側足背第四趾間關節腫脹疼痛,皮色鮮紅,觸之灼熱,影響日常走動,至今已持續一月餘。發病初期曾求診西醫進行血檢查,顯示尿酸過高,服用西醫處方之消炎止痛藥未見明顯好轉,遂轉診中醫。患者平素大便日1-2行,質軟。舌暗紅,苔白膩,脈滑數。基於上述情況,本病診斷為痹證中的濕熱證,當以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為治法,處方四妙丸加味,共三劑。四天後回診,患者喜見關節灼熱腫痛已除,皮色恢復正常,行走自如,對中醫治療痛風信心大增,表示希望繼續調理,冀降低尿酸水平。 尿酸是嘌呤的最終代謝物,過量攝
單雪寧醫師
Oct 30


針灸治療胃痛
胃痛|中醫 胃痛是脾胃病科常見症狀,多與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脾胃虛弱等因素相關,病機核心為胃腑氣機阻滯。針灸治療以“和胃止痛、調暢氣機”為原則,通過選穴與辨證操作,可有效緩解症狀,改善胃腑功能。 針灸治療胃痛的核心在於選穴,主穴組合需直擊病所:中脘穴為胃之募穴,位於臍上4寸,能直接疏通胃腑氣機,緩解胃脘痞滿脹痛;足三里穴是胃之下合穴,在小腿前外側,髕骨下緣下方約四橫指,脛骨前脊外側一橫指處,可健運脾胃、通經止痛,是治療胃腸病的“要穴”;內關穴,位於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間,能寬胸理氣、和胃降逆,尤其適用於胃痛伴噁心、嘔吐、胸悶者。三者合用,可實現“調胃、健脾、理氣”三重作用,為治療基礎。 臨床需結合證型靈活配穴,提升療效:若為寒邪犯胃,加神闕、胃俞,溫胃散寒;若為飲食停滯,加下脘、天樞,消食導滯;若為肝氣犯胃,加太沖、期門,疏肝和胃;若為脾胃虛寒,加脾俞、胃俞,溫補脾胃。 操作上,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寒證、虛證可配合溫和灸。需注意,針灸前需排除胃潰瘍出血、胃癌等器質性病變;空腹、過飽、情緒激動時忌立即針灸,以防暈針。...
莫月園醫師
Oct 30


中醫秋季養生
養生 |中醫 《黃帝內經》指出四季養生之道,皆應順應自然之氣機變化而行。秋天萬物由盛轉衰,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此時養生應以「收」為原則,其中秋季在中醫五行中屬金,應肺氣,若秋天調養不當,易導致肺氣受傷。在《素問》中亦有云:「秋傷於濕,冬生咳嗽」,亦道出秋季若受濕邪所傷,將導致冬季易感呼吸道疾病,特別是咳嗽、哮喘等肺病。在現代都市環境中,雖有秋燥之象,但因室內空調、作息不定、飲食不節,大多數人都有脾虛濕困的情況。因此,秋天養生之道,應以健脾祛濕、潤肺養陰為主,並順應自然,調整飲食與生活方式,以達天人合一的養生境界。 首先要從生活作息上順應「陽收陰長」的自然規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秋三月,此謂容平……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意思是秋季應當早睡早起,並與雞同作息,順應天光。此時不宜晚睡,以防陰陽失衡,導致氣血紊亂。同時也應當重收斂神志,避免情緒波動過大。秋天在五行中情志為悲,秋氣容易使人情緒低落,若悲憂過度,易耗傷肺氣。故秋天尤其要保持心情平和,情志收斂,淡泊寧靜。 飲食方面,秋季氣候乾燥,人體容易耗傷津液,肺喜潤惡燥,應
江秋怡醫師
Oct 30


白髮早生?
白髮|中醫 現今白髮不僅是年齡的標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少年白」困擾。 在中醫角度看白髮並非單純的「頭髮問題」,而是身體內部失衡的外在信號,與肝腎氣血有密切關係。 《黃帝內經》有曰:「腎藏精,其華在髮」;「肝藏血,血養髮」。腎精充盛,則頭髮烏黑亮澤;血氣充足,才能濡養毛髮根莖。若腎精虧虛,頭髮失去滋養,便會逐漸變白、乾枯;血氣不足或氣血運行不暢,毛髮得不到充足營養,也會導致白髮早生。 而現今社會上比較常見的是患者長期精神緊張、熬夜勞累、或飲食不規律等,進一步耗損腎精與血氣,而加速白髮生長。 針對白髮的調養,主要是內調為本。除了飲食調理上適當多吃黑芝麻、黑豆、核桃等養腎補精的食材,在作息上亦要變得規律,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睡眠,有助於腎精的蓄養與氣血的運行。 同時,需注意保持心情舒暢,面對壓力時可做適量的運動或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以放鬆身心,減少對氣血的耗損。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醫調養講究辨證論治,不同體質的人調養方式不同,不要過份追求「補腎」,若白髮問題較嚴重,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的指導,通過服藥、針灸等方式對症調理。 ...
林詩婷醫師
Oct 30


麻子仁丸加味治便秘一例
便秘 |中醫 便秘以排便次數減少及排便困難為主要症狀。具體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排便間隔時間延長、糞便量少質硬、排便費力、便後不暢等。常伴有腹脹腹痛,噯氣食少,心煩等症狀。常因排便努掙導致肛裂出血,反覆發作可能引起痔瘡。 在中醫辯証方面,便秘當分虛實。便秘亦可按其病性作熱秘、冷秘、虛秘、氣秘之別。素體胃腸燥熱,又復飲酒嗜食辛辣,津液耗傷,使腸道失潤,大便乾結,可形成熱秘;情志不遂,憂思過度,或久坐少動,可使氣機鬱滯,通降失常,糟粕內停,不得下行,因而形成氣秘;勞倦內傷,病後氣血虧虛,氣虛則大腸傳導無力,血虛則不能滋潤大腸,使腸道失潤,甚者可損及真陰真陽,腸道失潤,形成虛秘;老年腎陽虧虛,腸道失去溫煦,可致陰寒內結,陽氣不通,津液又不行,使腸逆艱於傳送形成冷秘。 下為驗案一例︰ 患者,女,89歲,主訴為左下腹痛2天,排便困難,4天無大便排出,無矢氣,無噯氣,腹脹少,無胃脹,左下腹捫及質地較硬的包塊,按之疼痛,納可,寐可,小便調。脈左弦細,右細關脈弱,舌淡紅,苔薄白,齒痕。診斷為便秘(氣機鬱滯証),予麻子仁丸加味(火麻仁15g、白芍25g、枳實15g、
周珈瑩醫師
Oct 30


乳腺炎
乳腺炎 |中醫 乳腺炎是指乳腺組織的炎症反應,常見於哺乳期婦女,但也可能發生於非哺乳期女性。乳腺炎主要成因包括乳汁淤積、細菌感染、乳頭破裂等,其早期症狀包括乳房腫脹、疼痛、發熱等,若不及時處理,可能發展為膿腫或反覆潰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乳腺炎患者通常會出現乳房局部紅腫、熱痛,並伴有發熱、寒戰等全身症狀。醫生會詢問患者的哺乳史、乳房護理情況,並進行乳房觸診,檢查是否有硬塊、壓痛等體徵。必要時,醫生會建議進行血液檢查及超聲波檢查。西醫治療西醫治療乳腺炎主要採用抗生素治療,如膿腫較大,可能需要進行膿腫引流手術。 在中醫理論中,乳腺炎被稱為「乳癰」,可以分爲肝胃鬱熱、熱毒熾盛、氣血凝滯、正虛毒戀四種證型,而乳癰的發生與肝、胃、脾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治療方面,中醫會根據不同證型,採用疏肝清熱、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治則,方藥治療如下: 1. 氣滯熱蘊證 症狀:乳房腫脹疼痛,乳汁排洩不暢,情緒煩躁,口苦咽乾等。 治則:疏肝清熱,消腫通乳。 方藥:瓜蔞牛蒡湯加減,常用中藥如瓜蔞、牛蒡子、連翹、黃芩、金銀花等 。 2.
鄧朗晴醫師
Oct 30


頭痛病案一則
頭痛|中醫 患者王某,女,45歲 初診日期:2025年7月19日 主訴:反覆頭痛1月餘 現病史:反覆頭痛,頭目不清感,印堂穴尤甚,時有噯氣,肩頸酸,大便2日1行,質偏乾,口乾,唇暗,舌暗苔薄白膩,舌下瘀,右脈滑,左弦細。 診斷:頭痛 證型:少陽陽明夾瘀 治法:和解少陽,降陽明,祛瘀血 方藥:柴胡桂枝乾薑湯合麻子仁丸加減 柴胡10g 桂枝6g 乾薑5g 黃芩10g 天花粉20g僵蠶10g 五爪龍15g 麻子仁丸8g 2劑,每天1次,每次1包,溫水沖服 二診:2025年7月26日 藥後頭痛緩解,近期外地工幹,工作壓力較大,時有胃脹,大便較粘,口乾,舌淡紅苔白膩乾,舌下瘀,脈細弦。 方藥:柴胡10g 桂枝6g 乾薑5g 黃芩10g 天花粉20g 牡蠣15g 僵蠶10g 五爪龍15g 佛手10g 木香6g 麻子仁丸6g 2劑,每天1次,每次1包,溫水沖服 三診:2025年8月3日 外地工幹回港後受時差影響,時有頭痛,眉心脹,自訴飲用炒紅米水後緩解,大便調,口粘膩,舌黯,苔黃膩。 方藥:柴胡10g 桂枝6g 乾薑6g 黃芩10g 僵蠶10g 佩蘭6g 桃仁
陳家祈醫師
Oct 30


拔罐治療的解謎對話
拔罐 |中醫 拔罐作為一種傳統中醫療法,其原理是透過負壓吸引,利用火罐、竹罐或真空罐等器具,在局部皮膚區域形成充血泛紅的現象,從而達到促進氣血循環、疏通經絡、祛除濕氣與舒緩筋絡的效果。然而,關於拔罐的種種迷思與疑問,仍有待進一步釐清。 解謎一:罐印顏色分別代表什麼? 罐印的顏色可視為身體狀態的局部提示,但並非全身健康的絕對指標。以下是常見罐印顏色及其可能對應的身體狀況: 淺紅色:通常表示氣血循環良好,屬正常反應;紫紅色:反映氣血循環較差,若顏色越深甚至呈紫黑色,則可能代表局部有瘀血或寒邪凝滯;鮮紅色:多為體內有熱象的表現,常見於易上火或身體有炎症反應的人;灰白色:可能提示氣血不足或體質虛弱;出現水泡或水珠:多與體內濕氣較重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罐印僅是局部反應,不能完全代表整體健康狀況。註冊中醫師會綜合罐印的顏色、形態、消退速度,並結合患者的舌苔、脈象及全身症狀,進行全面辨證論治。 解謎二:任何人群都可以進行拔罐? 拔罐並非人人適用,以下為需特別注意或禁止的人群: 絕對禁忌:有出血傾向疾病(如血友病)、心腦血管疾病、正在服用抗凝血劑、患有嚴重皮膚
楊茵雯醫師
Oct 30


頭痛
頭痛|中醫 頭痛病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通常由於外感和內傷,致使脈絡拘急或失養,清竅不利而引起的疾病。本文將從中醫理論出發,解析頭痛的病因、分型及調治方法。 一、頭痛的病因: 1. 外感頭痛:多因起居不慎,坐臥當風,「風為百病之長」,常夾帶寒、熱、濕等邪氣上襲,使清陽之氣受阻,氣血不暢,阻遏絡道,而致頭痛。亦常見於氣候變化之時,如春季多風、夏季多熱、長夏多濕,上述時節常見頭痛反復發作。 2. 內傷頭痛: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多因長期勞累、情緒壓力或飲食不節引起。 - 氣血虧虛:先天稟賦不足,或勞欲傷腎,陰精耗損,或勞傷脾胃,氣血生化不足,或年老氣血衰敗,或久病不愈,產後、失血之後,營血虧損,頭部失養,引發頭痛。 - 情志鬱怒:長期精神緊張憂鬱,肝失疏泄,絡脈拘急;或平素性情易惱怒,氣鬱化火,日久耗損肝陰,肝陽上亢,清陽受擾而頭痛,常見於高血壓或熬夜者。 - 痰濁瘀血:素嗜肥甘厚味,暴飲暴食,以致脾陽不振,體內痰濕凝聚,阻塞經絡;或頭部外傷後瘀血內停而頭痛。 二、中醫辨證分型與調治 1. 外感頭痛:風寒證則痛
郭映清醫師
Oct 30


中醫頭痛分型及治療(二)
頭痛|中醫 風濕頭痛 風濕頭痛是因濕邪侵襲頭部經絡所致,特點是頭部沉重、昏沉,容易感到疲勞。中醫治療上,除了依證型使用內服中藥(如祛風藥、利濕藥)外,還可搭配外治法如針灸,以及透過生活習慣調整,如避免淋雨、注意保暖、規律運動等來緩解症狀。 原因 外邪侵襲:風濕邪氣侵入人體,阻塞頭部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 濕氣重:身體長期處於潮濕環境,或淋雨後未及時排乾,濕氣易隨「風」入體,引發頭痛。 體質虛弱:體質虛弱者在遇到風冷侵襲時,更容易導致氣血鬱滯而引起頭痛。 特性 頭痛感:頭部感覺沉重、昏沉,不適感明顯。 精神狀態:容易感到精神不濟、疲倦想睡。 伴隨症狀:可能伴隨身體懶洋洋、全身不適等症狀,類似感冒或中暑的感覺。 中醫治療 中藥:祛風濕藥,如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等,以驅除風濕邪氣。 針灸:針刺穴位如風池、太陽、頭維來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推拿按摩:透過按摩特定的穴位,如風池、肩井、太陽穴等,有助於緩解頭痛和肩頸痠痛。 生活保健與預防 避免淋雨:淋雨後應盡快擦乾身體並換上乾爽衣物。 注意保暖:秋冬季節避免吹風,外出時佩戴帽子、圍巾等。...
陳憶敏醫師
Oct 30





